又看完了一本书,现总结如下:
所谓质的研究方法,我的理解是在追根,追求本质。在数学、统计学以及各种软件使用普及前,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多半属于质性研究,基本没有统计图表,更不要说有模型。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争,是否有意义呢?是否定量研究就高质性研究一头呢?选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到底是研究所需,还是研究者实际上,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方法大多都会打折。研究者只有理解了研究对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才可能理解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解释,进而才可能理解他们具体外显的行为。
在质的研究这本书中研究问题可以分为: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论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比较性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
质的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开放型访谈通常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采访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看法,不强调方法,只看结果。半开放性访谈,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相当于控场,根据自己的访谈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同时也鼓励受访者参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个有一点的流程要求。
研究,是观察规律进行总结?还是加入引导,朝着想要的结果发展?这是研究的意义,总有一部分人在刻意的总结着一切。
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种族、社会地位、个人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生活经历等。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这种不对称的关系,还可能反映上下级关系之中。如果研究者是被研究者的直接上级,后者可能害怕自己与前者的关系受到影响而选择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
而教师为啥要做质的研究?不还是为了学生,为了更好的知识传授。就像有的老师说的,学生也会“挑三拣四”,“惹不起”的老师的作业,一定会完成。相比,比较“软和”的老师的作业,永远放到最后,甚至不完成。目前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业少算是不负责,作业多,学生压力大,所以,最该减负的还是高考么
但这不是一时间就能决定的,所以还是从研究中来,那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即被研究者,而且包括被研究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因此,在研究开始之前,我们就应该问自已:“我希望到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向什么人收集什么方面的资料?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这个时间和这些人?这些对象可以为我提供什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如何回答我的研究问题?”
“访谈”是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的种活动。由于质的研究涉及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质的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型和半开放型访谈。开放型访谈通常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看法。访谈的形式不拘格。可以根据当时情况随机应变。这类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受访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所作的解释。在半开放性访谈中,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但同时也鼓励受访者参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质的研究中访谈者在研究初期往往使用开放型访谈,随着研究的逐步深人,慢慢转向半开放型访谈,就前面开放型访谈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追问。
访谈与其他研究手段相比,访谈具有自己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功能。首先,与观察相比,访谈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他们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所隐含的意义。观察往往只能看到或听到被研究者的外显行为,很难准确地探究他们的内心活动;而访谈却可以进人到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我们要对别人进行访谈,访谈的问题不能太过于高深。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访谈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问一些开放的、简单的、对方容易理解的问题,然后随着访谈关系和内容的深入再逐步加大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访谈应该在什么时候结束?通常的回答是:既然访谈应该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因此如果访谈已经超过了约定的时间,受访者已经面露倦容,访谈的节奏已经变得有点拖沓,访谈的环境正在往不利的方向转变(如受访者有客人来访),访谈应该立刻结束。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在适当的时机结束访谈。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研究者只有理解了研究对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才可能理解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解释,进而才可能理解他们具体外显的行为。观察者应该保持一种第3人称的角度,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记载。如果我们对观察到的事实有疑惑,应该放到个人笔记部分,而不应该放到事实部分,否则会给读者一种错觉,好像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事实。
质的研究接近尾声,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是还是能跟事实有联系的,有的地方还是很容易理解,希望以后继续努力,跟上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