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巴巴的水泥地
第一次对画面感印象深刻,是看许荣哲写的《小说课》。第一章讲到“人物”时,开篇就提到大作家C说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会写作,他们写的小说千篇一律都是‘两个面目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受到震动的许荣哲,马上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东西,开始去改,最终,成了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而我自己也很受触动,为此还写出了第一篇登上简书首页的文章。然后呢?然后自己继续扎在干巴巴的水泥地里出不来。故事、画面都为干货让了道。
所以,无论什么理念,不管如何认可,没有践行,都很难融入自己的血液。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6层楼高的恐龙
给孩子买了《科学队长》,早餐的时候,通常是要听一听的。他最喜欢的恐龙部分,介绍的时候身长16米左右。孩子对这个东西没有概念,问我。我说“有6层楼那么高”,孩子睁大了眼睛:原来有那么高啊?
把一个未知概念跟已有概念链接起来,大脑会更容易记住。《定位》和《演讲的力量》都提到联系旧知识产生新理解的重要。而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里的同化和顺应,更是说明了把外部新知整合到头脑,使之产生改变的过程。
就像猫叔说过的“消火栓”,形象、具体、生动,让人秒懂。
3、创意其实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有画面感,有冲突,引发情感共鸣……就是好故事。道理就那么多,不同的人,讲出来效果就完全不同。
比如,你说“购买福利彩票,成就自己,温暖别人”,别人说“从前有一位屌丝,进来买刮刮乐,出去就变高富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说水果甜,“触动味蕾”,别人说“甜过初恋”。
创意,未必啰嗦,却一定能把画面、情感、故事有效传递,让你自己愿意为之脑补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就是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