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买余华作品《活着》,顺便买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加入购物车后,看到网页推荐《我们仨》作品。
潜意识里好像有人提到过这本书也不错,看着不贵,也就加入购物车一起下单了。
收到书后,发现《我们仨》这本书封皮是棕色并且带有纹理,好像树的年轮一般,让人感觉到历史的古朴之感,瞬间有想打开一览内容的冲动。
作者杨绛,说实话不怕笑话,原本我是不知道杨绛是谁,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她原来是钱(钟书)老先生的妻子。怪就怪自己看的书太少了,文学常识太匮乏。
看着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的时候,很是困惑,不太明白怎么钱老先生莫名的被人带走,并且安置在船上不能回家,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当局把他控制起来限制他的自由。通过继续阅读才知道原来这个是一个别致的写作手法,不自觉地感觉到好独特。
原来当时钱老先生身体每况愈下,把他安置在水上飘荡的船上场景,其实是指他正走向生命的彼岸,每天去船上看他代表着他们的每一次想见,而此时丈夫的气息离杨绛越来越远。
《我们仨》是在丈夫(1997年早春)、女儿(1998年岁末)相继去世之后出版的。全书记录着全家人(杨绛、钱钟书及女儿钱媛)生活的点滴,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真实的细节,记录着全家人的大致生活轨迹。同时也表达着杨绛多丈夫和女儿深深的思念之情。
特别写到钟书病情越来越严重,杨绛每次去船上看他的心情: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但是陪他走的越远,越怕从此不见。
当钟书的生命之船消失时,杨绛写到愿自己能够变成一块石头,也就是所谓的望夫石,能够永远守望生命之船消失的方向。可见杨绛对丈夫的强烈不舍之情。
其实刚开始两人结合也是很曲折,1935年7月两人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杨绛当时不被老师器重,没有得到公费出国的名额。为了省房租伙食的费用,杨绛放弃去别去求学,只跟着钟书在牛津大学做一名旁听生。
两人刚开始还试图想要改变彼此,到最后两人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也没有要求谁负责养家,谁负责整家务。
最好的婚姻也就像他们这种吧,没有谁负责养家,也没有谁负责貌美如花,而是两个人势均力敌,你很好,我也不差。
钱圆,小名圆圆在国外出生之后,全家人更幸福。
后来回到国内,由于当时中国局势不安定,什么“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还有后来的下乡,一家人分分合合之后再次聚到一起。钱老先生就发出以后我们家没有生离,只有死别。
可见钱老对家人的亲切之情无以言表。
每个家庭的活法不同,但都包含着酸甜苦辣,至于家庭怎么样,就要看每一位家庭成员。
从书中简单而富含情感的语句中,感觉到钟书对妻子的关心,对女儿的教育及爱惜;杨绛对丈夫的理解与包容,对女儿的贴心;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及照顾。处处流露出家庭和谐有爱的氛围。
这部著作呈现了家庭生活的代表、典范。希望家家都没有争吵,更没有冷战,只有浓浓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