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一座旅游城市,每到夏天,游人纷至。
可是我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游上哪怕一回。
有段时间天天路过九龙壁,那时从栅栏外就看得到。
就那么几条龙,看来看去,早腻了。
对它的的形成,特点,美学意义,欣赏等各种知识,没了了解的兴趣。
云冈石窟也是。
因为是本地人,从电视上,报纸上,见得太多了。
每次朋友来了,都得陪着去一番,那几座大佛,看得眼睛都疲劳了。
太熟悉了,太习惯了,以至于没有了敬畏心,心中没了风景。
风景如此,人是否亦然?
有一位老师,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我听过他讲的课,也看过他写的书。从未想过会认识他。
某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这位老师。我怀着仰慕的心情和他聊天,吃饭。觉得自己很有幸。
再一个更偶然的机会,从熟悉的朋友嘴里听到他的评价,全然颠覆了我的认知。崇拜的心情减了半,原来老师是这样的啊!
最近和老师一起参加了一个活动,我们是主办方。
亲眼看到他不打招呼就顺走了主办方的东西。
虽说即便老师开口索要,相信也会满足他的要求,但这种行为,让我对他剩下的崇拜之情荡然无存。
这位‘老师’就这样,掉下了我心中的神坛。
从顶礼膜拜的神,变成了活生生的人。是会见小,会毒舌,会不圆滑,会得罪人的老师。
有一位闻名的修行大师,人们慕名远道而来,聆听他的佛语。
见之,无不钦佩其人,深得教化。
可是他的弟子却鲜有所悟。
大师叹息。
你们无所成,皆因离我太近了啊!
你们看到的我,就是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会打嗝,会放屁凡人,不是佛法高深的大师啊!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亦如是。
很多德艺双馨的老师,都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不是老师对孩子不尽心,是自家孩子眼中的老师,不是学生眼里的老师啊!
身边的人缺少了敬畏心,和那个掉下神坛的大师没区别呀!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和母亲吵架负气出走。
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别人赐予的一碗热汤,感动的涕泪直流,大呼恩人,要给那人磕头致谢。
那人却道,我只是给了你一碗汤,你却视我为恩人,要磕头。
你的母亲养育你那么多年,你喝过多少汤,又给她磕过几个头呢?
年轻人大惭。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就想:这是不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付出”版本呢?
因为熟悉了母亲的付出,就像在水里的鱼感知不到水一样,对母亲那一点一滴的爱,多年了来的养育之恩,早已视而不见,不能感知了。所以也就不如外人那一碗热汤,让他感动罢!
风景,一直在那里,端看审视它的眼光。
教授也罢,大师也好,端看人们从哪个角度理解他。
母爱,不论从哪种眼光看,哪种角度解释,它一直在那里,不离不弃,端看感悟它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