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候玮,北京市西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生涯指导中心主任。长期担任中学德育主管领导。
2005年至今,负责西域区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干部、心理教师的培训。西域区德育带头人、北京市班主任研究会兼职研究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员。多次承担区级、市级科研课题负责人工作。
一、一个观念
1.“1”是树立“一个观念”→_→以人为本。
2. “以人为本”这个观念,可以不断追问:
<1>这个观念还可以怎样理解?
<2>怎么做就算是实现了“以人为本”?
<3>做到什么程度?
3.我个人理解为:
对于新入职的心理老师,“以人为本”至少意味着:
<1>珍爱我们自己;
<2>尊重每一名学生;
<3>认识学生、基于学生的需要(被认可被尊重等)开展工作;
<4>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潜能。
2、改进方法
“2”是“两个突破口”,即:
<1>中学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突破口。
<2>小学以团体心理辅导为突破口。
从区域推进和学校落实角度进行介绍。
心理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历经:心理调查、心理教育、心理评估三个阶段。
量表——要慎重选择,小学生原则上不测试。
中学:“团体智力测试”、“中学生个性测试”、“一般能力倾向”测试(包括三项内容:“语言推理能力”、“数学推理能力”、“空间判断推理”)。
量化与非量化结合,结果保密。
心理老师,第一身份是老师。主要还是采用团体辅导方式展开工作,调动学生、老师、家长的力量。
3.三全:
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
4.坚持四化
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
5.五支队伍
<1>把握方向的专家队伍
<2>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队伍
<3>学校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4>学校心理教育积极分子队伍
<5>学生心理小助手队伍
6.六有
(2006年之前)每所学校都要:
<1>有心理老师
<2>有心理教育活动
<3>有心理教育环境
<4>有心理咨询室
<5>有心理咨询热线、信箱或网络
<6>有学生心理档案
西城区心理健康教育新“六有”(2006年至今)
<1>每所学校要有心理教师;
<2>该心理教师一个人要做5件事情:
团体辅导→个体辅导→心育环境→心育科研→建立心理档案。
“六有”的核心是“有人”:
目前每所学校都至少有一位兼职心理老师,也有相当多的学校有不止一位的专职心理教师。
中学的趋势:多人、多专职、高学历,形成团队;
小学的趋势:部分学校有了专职;部分老师具备研究生学历。
心理教师就是一群走在专业成长路上的学习人群。
小学心理教师,是学校德育队伍中不可替代、作用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提供者、沟通协调者、决策参与者;是学生心灵港湾的营造者;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教师成长的支持者。
“专职心理教师”,应为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专门从事全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承担其他岗位工作的教师。
心理辅导室的布置,以温馨、实用、简洁和朴实为主。
可以邀请学生设计心理辅导室的徽章等内容,让学生克服心理耻感,让他们喜欢上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教师。
心育环境的营造,是保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重要措施。
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了解心理教育的理念、方法;
消除心理问题的耻感,提高全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