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按照常识来看,道德不是从小在家庭和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教育我们,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道德,什么不是呢?
实际上,一直到十八世纪,所有人还都这么认为。有道德的人告诉人们该怎么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道德的光辉之下,才能过上高尚的生活,这是个很普遍的观点。
不过作者却说,道德不是被教出来的,人类社会是逐渐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他在论证的时候,举出了一位牛人来做例子。他说,亚当·斯密早就发现了道德起源的真相。
亚当·斯密这个人,我们可能对他的《国富论》更有印象一些。不过早在《国富论》出现之前十几年,他还写了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亚当·斯密就已经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结论,认为道德和教导没什么关系。亚当·斯密认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互利互惠的观念,而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他观察到,小孩子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别人打交道,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会调整自己的做法,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谁来规定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人们只是在彼此磨合的时候,逐渐发现了别人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然后根据这个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那些道德家们,则是归纳整理了人们的行为规范,记录下来,然后再拿来教育人们。
那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从零开始去创造一套道德系统。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渐磨合出来的规则,是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东西,然后又被自上而下地宣传开,才成了人们都遵守的道德规范。作者说,人们的目的只是想在此时此刻,跟自己正打交道的人一起获得心心相通的愉悦感。虽然没有人负责,但是这套系统是有秩序的。
既然道德是这样演化而来的,那么显然,道德也会不断变化。作者举了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在一百年前的西方社会,如果有谁娶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其他人对这事儿是没什么反应的,但是如果有谁是同性恋,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是一个道德标准。但是放到现在,人们会觉得,娶了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这是恋童啊,绝对不行,而同性恋变得是能被接受的了,这也是一个道德标准,你说哪个对呢?这就没有对错,只是人们逐渐接纳了新的观念,慢慢地转变了道德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