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说的“姐死门槛断,哥走侄不亲”,意思是:如果姐姐过世了,因为与姐夫一家人的关系一直都是依靠姐姐作为媒介来维持的。一旦姐姐走了,这个关系纽带也就断了,姐姐家的孩子本来也是属于另外一个家族,而姐夫以后再婚就更不用说了,姐姐娘家人与姐夫家的关系也就慢慢淡化了。
另一方面,姐姐的子女(外甥、外甥女)和舅舅、大小姨家也会慢慢不走动,如同进出两个家族的门槛被截断无法通行一样;互相基于亲情的往来关系走向淡漠,直至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类似的,哥哥与弟弟是一母同胞关系,哥哥、弟弟这两个家庭是依靠兄弟亲情来维系的。如果哥哥过世了,那兄弟们的孩子(侄子、侄女)与大伯家的往来也会越来越少(反过来也一样),大伯家人与叔父一家人也同样日渐淡薄。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农村基于传统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日薄西山,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听上去有点让人寒心,但是确实是当今社会的真实世态人情的写照。
一般而言,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社会关系,血缘越近亲情关系越浓厚,反之就比较冷淡。
一个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最亲,但是长大后各自分门别户,都是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这种天然亲情基本不变,隔代亲情变淡恐怕是必然的。
人们常说“父母在时(兄弟姐妹)是亲人,不在了是亲戚”,也就是说父母实际是兄弟姐妹亲情汇聚的桥梁和枢纽,父母不在了,等于这个核心链接点没有了,亲情就会淡。类似地,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情是联系外甥、侄子等下一代亲情的媒介,外甥、侄子已经属于下一代,血缘关系相对较远了,利益或许就冲到亲情前面了,自然而然血缘亲情就会远一些。
其他类似描述这种血缘亲情嬗变的俗语、口头禅还有很多,比如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头道亲,二道表,三道亲戚走完了”、“姑走了,舅去了,剩下老表不来了”、“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一辈亲,死了姨娘断了亲。”等等。
在中国传统的宗族权和父权体系下,我们一般把所有的亲戚关系分成内亲外戚,即亲指族内(同姓),戚言族外(异姓)。民间常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或头道亲,二道表,三道亲戚走完了),这个主要指母系关系形成的亲戚:比如一代是直系亲属象亲兄妹、亲姐弟之类,二代当然就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了,三代四代不走了,或走动很少很淡了,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都是这样。
另外还有个说法“亲只三代,族符万年”的说法,“亲只三代”主要用于描述母系方面的,“族符万年”就是指父系绵延下来的宗族会传承成千上万年,比如同一个老爹的几个儿子各自后代之间的同姓宗亲关系。
同为异姓的“外戚”,老百姓中间还流传一句老话叫“姑亲辈辈亲,姨亲亲一辈”的说法,这个实际上也是基于父权主体体系,认为父亲所在的亲族关系形成的“姑亲”权重比母系所形成的“姨亲”更重一些,与上文的““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一辈亲,死了姨娘断了亲。”的意思差不多。
这样一梳理就明白了:同姓的堂兄弟以及往后延续的宗亲是重于“外戚”的,夸张地说就是“族符万年”;异姓的“外戚”关系中,姑舅亲情关系又是重于姨娘亲戚关系。于是老百姓基于这个大原则又归纳出一句话:“姑、姨、舅”(即姑妈、姨妈、舅舅)是“三亲”;“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妇(即舅妈)”是“三不亲”。
“三亲”中的“姑、姨、舅”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有着血浓于水的紧密关系,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是所有亲人中相对更亲密的,所以叫做“三亲”;“三不亲”中的姑父、姨夫、舅母皆是外来的,只是由于姻亲关系才与本家族发生关系,民间就说这种关系隔了一层,显得比较疏远,所谓“三不亲”。甚至老百姓中有戏虐的极端说法:“臭姑父,烂妗子”,就是指的这三不亲的姑父和舅妈!
民间还就这种“三亲”和“三不亲”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出:亲就是亲,不叫也亲;不亲就是不亲,叫也不亲。实际上就是分别说的前一种“三亲”与后一种“三不亲”的关系!
现代社会沟通交流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靠书信、靠年节的往来走动,现在网络大行其道,大家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媒介沟通;另外农村人口向城市融入力度加大;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等等更加剧了血缘亲属关系的弱化和解构。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凡事不可绝对化,只有相对而言,毕竟大家都有血缘关系。如果吃趣相投、三观相近,平时沟通走动频繁,也能长时间维护得很好。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本人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