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的晚上意外地切换到了某卫视台,按常理说这个时段应该是各种吸粉的综艺节目才对,而这回偏偏只有一个人站在光线偏暗的舞台上做着演讲,这个人叫罗振宇。
他称自己在做脱口秀,但与李诞,池子,甚至金星都有着迥异的风格,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抑扬的语调,只是娓娓道来,静心听来有着不一样的启发。
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感受颇深,就是“下次”。故事是这样引出的:
罗胖的一位朋友在国外认识一位德国友人,相谈甚欢后互留联系方式,相约若有缘则北京相聚。谁知德国友人来京后真与这位朋友联系,朋友感叹十分不巧,因出差在外无法相见,并客气的回复“下次”再聚。哪知德国友人一句话让这位朋友瞬间崩溃,“我后年八月还会来京,那我们就预订下这次见面吧。”
说者无心,就怕听者有意,虽然这件事夹杂了一些文化差异的元素,但想想自己的身边,似乎也在被这样一句类似的话所影响。
大约三四年前,几位高中时代的好友意外的发现大家都在北京打拼,于是不加思索的聚了一餐,散场后每个人都许诺着下次的相聚。谁知第二次的相聚已经是两年后了,这期有两人已经离开了北京。
其实这之间在微信群里不时的有人提议聚餐,但被其他人的不巧所耽搁,不过在失望之余,大家多半会满怀期望的留下一句“没事,反正大家都在北京,下次找机会再聚!”这确实是一句真心的话。然而,这个机会太难找了,这样的话说多了,都已麻木,真的也变成了假的,聚会的事也不再有人提起。
直到有一人再次调回北京,大家在论接风一事时才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坐在一起叙叙旧了,不然多年的兄弟情怕是要坍塌了。于是我们定下规矩:聚餐三月一次,当次便把下次的时间定好,提前预留时间,大家轮流坐庄组织。之后的聚餐确实顺利了很多。聊不完的往事又可以第二波、第三波的续上了。
拿我们这些“客套”当真的人,或许才是真想与我们交好的人。
回想自己这些年来,真的用这个”下次“错过了很多交心的朋友。
刚工作时,也因为大家都是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所以彼此之间很是聊的来,一起加班、一起出差、一起喝酒,几乎无话不说,工作上也是互助互力,一起应对客户的刁难。除了同学之外,这些同龄的同事也是自己为数不多地可以称上朋友的人。
可是随着工作的变动,联系的机会少了,那个时候微信还没有兴起,而QQ大家则更希望于在电脑上使用,偶尔经过原公司的地址也只能是在周末,联系一下子断开了。刚离开的一年里,还可以趁着办手续的机会与大家相聚,还可以趁着大家熟知度没有消散可以坐在一起吃饭。时间一长,大家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轨道,电话号码还在,但很难再想起去发些什么了。
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虽然存储空间已不是问题,但老友的联系方式却越来越少,有时我们似乎也想不起曾经和谁的关系最铁、曾经和谁最聊的来、曾经和谁一起并肩奋战过,只有在被相片唤起时,才会激起无数的感叹。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里,中断了很多次,其间忍不住在微信里又加上了几位好友,有的是通过共同的好友推送,有的是通过电话搜索到的。
如今想要找到一个人、联系上一个人并不难,主要还是看你想不想了。
<END>
作者微信号:zhb26635208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