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3年出生的,我们这一辈的农村孩子,都是在和村里某某家小孩的成绩比较中成长的。一直到高中毕业前,班级里谁读书最好,分数最高,就会成了这整个级学生家长眼中的大明星,时不时要在餐前饭后提几遍,当然也会成为整个年级学生的共同敌人。
一直以来我的学习都是不温不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在读大学之前,我没少恨过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自从上了大学,父母就没再提过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我们的父母,对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你上大学,有了这本证,他们就满足了,或许是为了弥补他们当年不能上学的遗憾吧。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而他们所期待的改变仅仅是他们那种从个体户的动荡生存方式到我们如今这种公司职员的稳定生存方式,从没停没休的工作时间到朝九晚五外加双休的工作时间的转变。至于知识可能带来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命运的选择的后遗症,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再听妈妈提起别人家的孩子,是我大学毕业一年半之后。这时候她的情绪早已没有以前的羡慕和激励,口气寻常地像在评论今天买的鲫鱼是不是新鲜一样。不过对于她说的这个人,我倒是印象深刻。
那时候初中分重点班和普通版,重点班还分特级和普通级,A就是特级重点班的孩子,更要命的是他的父亲还是当地仅有的诊所医生。我们那一级的同学,不管同不同班,不管是普通、重点还是特级重点,只要进过这家诊所,统统掉进过他父亲的套路。他的父亲总是一边帮你查看输液管一边问:你是哪个班级的?我儿子也是你们学校的,他是X班的……接着便是对他儿子所处的班级的特殊地位、师资力量、学习成绩和未来前景的一番畅谈。很不幸,我小时候身体比较虚弱,所有同样的套路,我掉进去过不知10遍,每回我都在想,这医生是记性不好吗,同样的问题和对话不是上一次刚问过吗?知道和同班同学一说,才知道,这是他对每个同学的选择性失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孩子都是以沉默回答,父母则以赞同附和。不过现在想来,当年父母们附和地说出:“A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我家孩子读书一般……”,似乎比我们的沉默有着更大的委屈和不甘。因为那不仅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有别人家的父亲啊。开着电瓶车回去的路上,他们是不是也会有一刻在想:如果我也是一个医生或者老师就好了,晚上又把这样的假想狠狠关进梦里,醒来后依然和平时一样开着电瓶车去市场,为了1毛2毛的差价和客人争执不下。
“那个时候说A读书多好多好,谁知道大学没考好,现在毕业出国了。你看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是好,读不起就出国。”这就是我从母亲口中听到的A的近况,过了这么多年,随着心境的改变,我对A早已没有了恨意,只是他这样的反差让我产生了些特殊的情感和思考。
这让我联想到了大一暑假的同学聚会,当年高考我因为莫大的幸运成功地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第一次离开那个小镇来到了大城市,高中同学也奔赴了不同城市。然而在同学会上,小学兼高中同学却告诉我:你还记得C吗?我们小学的班长,已经当妈妈了,马上就要订婚了。这个消息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在我的脑中炸开,怎么可能!那是C啊!那是当年在我们小学叱咤风云了6年的女班长啊!印象中C瘦瘦小小,皮肤有些黑,头发很长,总是绑着两个整齐的辫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C年年承包班长和班级第一名,而且短跑了得,每年运动会都可以看到她在操场奔跑的飒爽英姿。在我还是木讷害羞的、留着男孩头的小女孩时,像C这样学习好、朋友多、老师喜爱的人,我从没想过能够有一天,从任何一方面有超过她一点点的可能性,确实连想都没想过。而如今,这样一个让我觉得传奇的人,却因为早恋成绩骤降,高中毕业就未婚先孕准备在家未结婚生孩子。
到了24岁,我发现这样伤仲永的例子还真是不少,曾经的女班长,曾经的诊所医生儿子,很多小时候又恨又嫉妒的别人家的孩子没有长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到头来当年用尽力气和家长争吵、和自己拧巴的自己,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与此同时,长大后的我还是见过或听说了很多长大版的别人家的孩子,高颜值、名校毕业、大公司、月薪上万,这样的字眼替代了原来的第一名、三好学生、班长、重点班成为新的评判标准。
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长残了,是你曾经羡慕而不得的东西变了,人心是永远不满足的。如果你想问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如今怎么了。我想告诉你,他们长大了,永远比你优秀,永远比你精彩,永远比你拥有更多的奖赏和鼓掌。只不过他们未必是同一个人,他可能是小时候永远拖后腿的孩子,可能是连本科都没考上的“差生”,可能是你曾经狠狠拒绝的单相思。但他一直会存在,只要你还是小时候那个永远不满足又不肯努力去争取的小屁孩。说白了,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你羡慕而未得的自己。
希望36岁的时候,我们能够凭借从今天开始的努力,让自己的身边少一些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