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技术的进步其实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更加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着更多的可能。在信息化的当代,我觉得最让人激动又该让人恐慌的该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替代着人的劳动,并且越来越精细化。这无疑是我所喜欢和期待,但是又是对人存在的挑战。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无疑只会不断减少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力,但是中国目前离共产主义(完全可以不去创造价值就可以活得相当好)还是有距离吧?那这么多的人要怎么办呢?连2014年就出现的机器人记者每月能撰写的简单新闻稿件都达3000篇,中国的3维打印技术更是促进新兴业的发展,等等这般,我们在享受越来越方便的技术服务的同时,面临的挑战该是多么严峻!
作者从时代的变幻引入第一个维度,用对比的方式接到第一个话题――新时代与教育期待。
但是看完第一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为什么是非此即彼的思维呢?我一直认为要么人类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达到不可为人工智能所替代,要么在相同的质量下人类也拼命地努力,超过人工智能。但是其实还有更好的路不是吗?合作。比如写新闻,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功能快速锁定各种信息源,运用自己的媒体素养,就可能轻松地写出完美的不一样的稿件!对比前面读的成长式思维和僵固式思维,我想,在也是一直僵固式思维吧。
通过机器智能和人的智力的结合,让我看到了所谓的第四产业――创意产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的不是吗?那么这章谈的是技术和教育,对教育有什么启发呢?如此多的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应该如何发展呢?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利是弊怕是要作为辩论题的话双方难分胜负,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技术不应该是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或者不一定是主要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造成就业问题的,是人类和我们的机构的停滞。
对于教育来说,就应该要考虑教育到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说实话,在素质教育都不曾非常普及的今天,从宽维上讨论这个问题是空泛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学习到对我们个体的意义,我们为了更好地生活,应该让自己去适应去学习这种结合,去利用技术,不用成为专才,尊重不同学科的前提下,去学习让技术为我们所用,而不至于被拍死在沙滩上。
总体上:
这本书从打开五个维度讲述互联网与教育的,分别是①时代原点:新技术与教育期待、新技术与教育联想②虚实结合③工具立体④教师智慧⑤学生创造
为了锻炼自己坚持应用所学方法,而不是学了只是学了,克服回读和不会做笔记造成的非体验类书读得速度慢效率低,每次感受特别深的都写下来。
笔记主要坚持的原则:
一:绝不抄书――在信息链接如此发达的今天,把觉得人家写的好的东西单纯抄下来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标注信息源,写上自己的理解并不断完善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
二:分享的心态,用输出倒逼输入――讲了什么?怎么讲的?我的感受如何?
三:解决问题的心态,我想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化帮助我的教育,至少是自我教育?
我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士,学的也不是互联网物联网之类的,虽然没必要成为高手,但是我至少要知道在信息化社会如何不逆风死,应该怎样顺应这个高度互联甚至人工智能都不远的趋势。不求站在风口浪尖,至少不被拍死在沙滩上或者被淹死吧!
第一部分的总思路:
重新审视时代的转变,并为自己定位,由不同的视角切入,只有新思维才能打造新路径。
第一个维度是点,是时代和教育的结合
第二个维度是线,虚拟和现实的结合
第三个维度是立体,加入工具的应用
第四个维度是教师团队的加入,打破既定的格局
第五个维度是立体组成的格局――加上学生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