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柳细风斜斜,正是踏青好时节
春回大地,万物都呈现出勃勃生机。让人忍不住想要拥抱自然,和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融合在一起,去体会那种诗意和舒坦。于是,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家长和孩子们,春日踏青,拥抱自然。
相关知识
汉代人们便借着“迎春之仪”,常常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流连于美丽的春日景色之中,与民同乐。而郡县的父母官们春行,却抱着更加沉重的心思,他们希望借此,来鼓励农民们早些播种,别错过了农时。老百姓们则趁着迎春盛会,也大操大办了起来,宰羊杀猪、卮酒聚餐,活脱脱把这段时间当作节日来庆祝。
魏晋年间,游春踏青的日子被命名为上巳节,日子则改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日。文人雅客们在这一天齐聚小溪流水之畔,在流水之上放上盘子,盛着美酒佳肴,沿水而坐的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喜欢的吃食,大家有的谈诗论画,有的引吭高歌,好不快哉!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兰亭集序》(节选)
永和九年(353),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不得不说,文人墨客总是能为普通的节日增添无限的雅趣,“流觞曲水”从此成了惬意生活的代名词,人们只要念及魏晋时期的那场盛会,就会对那飘逸洒脱的魏晋风骨无限神往。以至于到了宋代,老百姓们还在争相模仿当年的盛况,在池边、溪边重现着那段游春的乐趣。
隋唐是踏青活动非常盛行的年代。约从唐代开始,踏青逐渐和扫墓合二为一,在扫墓的同时,伴之以踏青游春,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权作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寒食城东即事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里,就生动地写出了人们当时扫墓踏青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赏花、蹴鞠、荡秋千等等,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也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白居易《会昌春连宴即事》写他与刘禹锡、王起三人宴会联诗,这年寒食、上巳二节相连:“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鸡黍三家会,莺花二节连。”
宋元明清时期,上巳节渐渐被人们遗忘,而后起之秀清明节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踏青时节,清明比上巳节稍晚一些,此时花开遍野、绿意更浓,南北方都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和煦舒适的时节。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周边的小山丘春游,开始去找寻那些春季盛景,南宋时期,杭州西湖就成为了游春的好去处,西湖岸边,远远望去,游人三三两两,在湖光山色的映照中,醉倒在自然的馈赠里。
部分文字来源:卓米诗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