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马上命令韩信带兵东出,很快就平定三秦之地,刘邦率军继续东进。
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兵员。
前203年(汉二年),刘邦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
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刘邦上奏报告,刘邦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
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刘邦回来再报告。
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前方的军队。
刘邦在战场上几次被项羽打败损失军队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军的损失。刘邦因此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托给萧何。
前204年(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刘邦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
鲍生对丞相萧何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
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将自己的子孙兄弟送到了前线参战,刘邦大为高兴。
前202年(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刘邦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
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刘邦说:“诸位懂得打猎吗?”
功臣们回答:“懂得。”
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
大臣答道:“知道的。”
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
“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
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列侯们都已受封完毕,等到要奏报排列的位次的时候。
大臣都说:“平阳侯曹参作战身受七十处创伤,攻破城池,夺取土地,功劳最多,应该位居第一。”
刘邦已经硬要功臣屈从自己,封给萧何很多食邑,到排定位次时,找不到理由驳倒功臣们的意见,但心里还是想让萧何居首。
关内侯鄂君进言说:“群臣的议论都是错误的。那曹参虽然有野战杀敌、夺取土地的功劳,这只不过是一时的事情。”
“其二陛下与项王相峙五年,几次因为战败而丧失军队,士卒逃散,单身逃走多次了。然而萧何总能从关中派遣士卒补充前线的军队,虽然没有得到陛下征召兵员的诏令,而在陛下危急的时候,他却能派遣几万士卒来到陛下身边,这也有多次了。”
“其三汉楚两军在荥阳对抗几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萧何从关中水陆转运,供给粮食,从不匮乏。陛下屡屡把山东地区丢失给项羽,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陛下,(让陛下可以运用关中的人力物力组织反攻,)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
“如今曹参这样的人即使少掉几百个,对汉朝来讲,算得了什么损失?汉朝有了这些人,也未必能靠他们得以保全。怎么能起意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万世的功劳之上呢?(应该是)萧何为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说:“说得好。”于是就下令定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赐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
刘邦又说:“我听说进荐贤能的人应该得到重赏。萧何的功劳固然很高,但得到鄂君的申说才更加明显。”
于是依照鄂君原先所享关内侯的食邑,封他为安平侯。
这一天,对萧何的父子兄弟共十多个人全都给予封赏,使他们都有食邑。
又加封萧何食邑二千户,因为刘邦当年去咸阳服徭役时,唯独萧何比别人多奉送两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