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雄,项刘争霸,刀光剑影,角智斗力,惊心动魄。平心而论,项羽,英雄也;刘邦,英主也。有人说项羽之败,性格之败也;刘邦制胜,奸诈使然也。果如其言么?笔者以为:否!作为楚汉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主帅,其成败固然有性格优劣的因素影响存在,但仅以此推论项羽败于性格、刘邦胜于性格,笔者以为这只是某些人的想当然而已,实为以偏概全之论,即便司马迁也不会认可。大凡两军对垒,或与人博弈,不仅斗力斗勇,还斗谋略斗胸襟,斗远见、斗用人得当与否,同时还要看人心向背和历史潮流,撇开这些不论,仅仅抓住一点性格津津乐道,还说得失,论成败,岂非盲人摸瞎马、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
诚如有人所说,项羽之败确实有性格上的败因。从性格上看,确实项羽一败无恒心无恒志。少年学书,不成而去;继而学剑,不成再去;转学兵法,想学万人敌,无奈也是不肯竞学,浅尝辄止,仅得个人蛮力长进,与兵法谋略,却无深究,学艺不精,用某不深,这为他日后败于刘邦埋下了伏笔。后来与刘邦交手,虽屡战屡胜,却经不起任何失败的考验,一败而恐,再败而惊,垓下三败,竞自解斗志,把剑自刎,徒留霸王名称,始终也未能取得真正的最后胜利。项羽二败在于残暴不仁,人心尽失。项羽秉恃八尺长躯,力能扛鼎,从斩杀会稽守头,乘势起于陇亩,屠城池、坑降卒、掳妇幼、夺财宝、杀百姓、焚咸阳,弄得将士忌惮,百姓敢怒不敢言,靠着残暴杀戮,才成一时霸业,时评“彪悍滑贼”,失尽人心。项羽三败刚愎自用,不纳善言。先有宋义献策,不纳反杀;定军鸿门,亚夫范增建议急击刘邦而不听;鸿门宴上,虽范增数目示意杀掉刘邦,又行妇人之仁,令刘邦从容脱逃。只气得范增脱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后又怀疑范增,剥夺他的权力,把唯一可用之人气走。及至垓下大败,不听乌江亭长之言,羞过江东,最后落得个自刎身死,空留遗憾。项羽四败小成即安,胸无大志。虽然看到秦始皇出游,也曾勃发豪言:彼可取而代也。但事业未成,就小农意识发作,欲自王,与众将计议,将整合的有效力量分而王之,分散了战斗力量。在楚汉相持阶段,稍有疲敝,就主动和刘邦议分楚河汉界,解甲东归,哪有一点主宰天下的王者气度?结果被刘邦乘势追杀,一败涂地,为日后完败奠定了基局。项羽五败用人无方,将士离心。叔父项伯数度泄密,分封诸王遇难不救,任人重江东子弟,却不堪大任,独立接战,纷纷而败,更间猜疑众将,导致纷纷谋反,试问这样的团队又怎能拥有持久的顽强战斗能力?项羽六败不师古不自责。不师古是指他不懂借鉴历史经验,杀秦降王子婴,弑义帝于江南,心中只有自己称霸,完全不顾秦王和楚义帝的声望,而导致秦楚将臣百姓失心;不自责是只看到自己的霸王蛮力,不懂得团结用人的力量,一旦失败,就说“天欲亡我!”搪塞众人,从不知道从自己的失败中反悔总结失利的原因。这样的人,与人博弈对垒,不败又会有什么成果呢?
以上六点表面上看是项羽性格上的原因,造成他在战争中的失败,但这只是他失败的一些原因,绝不是全部。仔细想想,这深层里面难到没有项羽只有王者之心没有王者之智之能的原因吗?难道没有他缺乏战略视野和长远谋划的原因吗?难道没有他不懂人心向背,不懂师古而为的悲剧在其中吗?难道没有胸无大志、只认蛮力不善用人的过错吗?因为项羽不是普通一兵,他是统帅,是首领,有人而不能用、有善言而不能纳、有蛮力而少智慧、多残暴而不会用仁,众叛亲离而无所助,说穿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悲剧,更重要的是他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战略规划、用人智慧、治理团队、争取百官百姓人心上,技不如人而已。最后自己无能战败不说,还将“天欲亡我”拿来糊弄众人,简直就是自欺欺人了。
概言之:项羽之败,败在个人英雄主义,败在缺乏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战略眼光,败在屡施暴行丧失人心,败在匹夫之勇妇人之心屡失胜利战机,败在治军无方没有建立起具有持久战斗能力的团队,败在徒有大志却又虚荣至极、称王过切,败在过而不思悔改、一根筋走到黑,败在自己有错不敢担当却推脱天欲亡之,败在能经万胜不能承受一败。。。
反观刘邦,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也绝不仅仅是性格上的奸诈而已。论身份,他不如项羽出身名门;论做事,他少不事产业;论性格,他好酒及色、为人痞傲;论争霸,他屡败屡战,屡败屡能站起再战。最终从一介草莽布衣,提三尺剑,诛暴秦,平天下,不仅跻身名门而且贵为天子,拥有天下产业,富有四海百姓,奠立了泱泱四百年大汉帝国的根基。何也?心智也、志能也、胸襟谋虑也、善用人也、善得人心也。
有人看史记读刘邦,两只眼睛只盯着刘邦的出身,说他小时候顽劣不事产业,对待接见读书人不恭敬,由此就断定刘邦无赖。笔者认为这也是一叶障目、盲人模瞎马、以偏概全的的歪论。地不周载,缺西北而倾东南;人也一样,人也无完人。刘邦作为一个乡野小子,少少家教,也没读过大学,还有点顽劣,这难道不也是很正常的吗?试问谁小时候没上墙爬树过?又有哪个没有点偷瓜摸枣的小污点?为啥就唯独对刘邦的这点小过错、小不足抓住不依不饶那?如果仔细读项羽本纪和刘邦本纪,你会发现刘邦这完全是大行不拘细谨,完全是一个大丈夫少时应有的天然之本性所为。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的这些毛病,司马迁在他史记中也都记载了都改过自新的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接下来了解一下刘邦:
刘邦胸怀大志。见秦始皇出行,喟然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有大仁。为泗水亭长,解纵放走官府所抓的壮丁;拒杀秦降王子婴,厚待投奔追随的士卒;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安定百姓;立太子、胜项羽、韩信归附,数度大赦天下;取东鲁,兵不血刃;闻义帝被项羽暗杀,袒胸大哭,为之发丧三日,以表知遇之情。刘邦闻过则改,从善如流。高阳监门郦食其求见,当指出他的傲慢时,他马上“摄衣谢之,延上座”;对陈恢、樊哙、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等部下合理建议,总是称善而从,从不拒谏,更不讳疾忌医;刘邦粗中有细。项羽与他相约分楚汉而治的时候,他慷慨激昂,历数项羽十大罪状,惹恼项羽被射中胸部,机智扪足曰“虏中吾指”,稳定了军心;刘邦讲究斗争策略,用智不用力。当项羽提出要与他单独挑战时,他不逞匹夫之勇,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他善于用己之长克敌之短。刘邦善于用人,也善于惩罚叛变的人。当天下初定,置酒品论与项羽争霸取胜的原因时,有人说他是与天下同利而得天下,项羽是嫉贤妒能、不能分功于人而失天下的时候,他不以为然,说下了下面这段最耐人寻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对项羽,他则进一步总结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对待内部的奸细叛徒,刘邦则处理的干净果断,对在鸿门出卖的曹无伤、对为项羽叛逃的临江王欢,都立杀之,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刘邦的这些综合素质,都是项羽所不能具备的。
也有人说了,说项羽不是政治家,我真不知道这是从何说起,两军对垒的统帅,项羽不是政治家,难道独独就是刘邦是政治家。既然明知不是政治家,又缺少政治智慧,还跑到政治家角逐的舞台上来与人玩政治,这不是弱智就是找死了。还有人说项羽生性憨厚,从鸿门宴的表现来看,他果然憨态可掬,虽威加霸王但其政治智力却近似顽童小儿,没有一点政治素质,面对樊哙质问,竟然未有以应,反应之慢,尚不如樊哙一屠夫耳,似这等愚憨之人,又怎能带领部众与人争锋天下?!还有人说项羽是一场酒宴输掉了一场战争,其实项羽可杀刘邦的机会,仅史记记载就不下三次,机会光临,每次都抓不住,难道这不也是笨得让人不可思议么!
当然,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再总结个十条八条也总结不完。项羽失败刘邦胜利,自然也有他们各自性格上的原因,但仅仅把成功和失败归结在个人的性格上,确是偏之又偏的偏狭之论,但就这一点论成败,又怎能让人信服。其实项羽之于刘邦,无论个人智力、团队治理、战略视野、战术运用、战争的意志韧性、人心背向的争取、战略根据地的取舍、人心思安的历史潮流把握,实在都存在太大的分野,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其实都清清楚楚写着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好好读读本纪篇中的项羽和汉高祖两章,相信大家会做出明确的判断和认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