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年前曾经带母亲去某综合医院看过一次病,有过一次痛苦的深刻体验。
首先没有停车位,随同的一个人把我们送到医院门口,等了一个小时都没能开进医院停车场,只能满世界找停车位,最后停在了一公里以外的地方。而我一个人陪着母亲在医院建档、挂号、预检分诊,每一件事都需要排长长的队伍,挨漫长的时间。因为人多,没有座位,老母亲一个人拄着拐杖在角落里等了我一个多小时,才把号挂上。进到科室,又是漫长的等待,医生接诊5分钟,说开点药可以回去了。收费处、取药处,每一个都是长长的对伍,扭头看老母亲孤零零拄着拐杖疲惫地站在那里等我,心疼、内疚、无奈、焦躁,最后,当我抱着一大堆药,问发药人员,有没有塑料袋时,他冷漠的指了指玻璃,上面贴者一个公告,“本处不提供塑料袋,有需要的可到医院大门口小卖部处购买!”我所有的情绪积累在一起,变成愤怒,爆发了出来,我恨不得把手里大包小包的药,砸向眼前的这个表情冷漠的人。虽然我是一个医务人员,还是一个医院的管理者,我能理解医院病人多,环境差;我能理解医务人员要接待这么多病人,有多么不容易;我能理解医院管理者,很多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但是,我还是愤怒了,我忍不住在心里唾骂这个医院,没有一丝一毫为病人着想,唾骂这些医务工作者不配称医生,这家医院的管理者不配做管理,这家医院就不配称其为医院......这,难道是患者希望看到的医院吗?这,难道是医生们愿意看到的患者的情绪吗?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永不踏进这家医院。
母亲马上要过90岁大寿了,总的来说,她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这几年,她的记忆力开始下降,作为医生的我,明白老年痴呆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隔一段时间都会带母亲检查一次。但是,18年开始母亲生了场大病,好不容易休养好,疫情就到来了,这一年发现她记忆力明显下降。过去戴着助听器可以与人交流,现在也开始困难了。带老人去到专科检查一下的想法,在脑海里盘桓了快一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看不了,下半年想去挂不上号,加上上一次看病的痛苦经历,想想都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
春节在家,幸运的在手机上给母亲挂上了宣武医院的号,能够在同一天里给母亲看上记忆专科和听力专科,是我在新年里最开心的一件事。
因为半年前的经验,我在带母亲看病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安排助理一早去宣武医院排队、挂号、预见分诊,等我打车带着母亲到医院时,医院里病人还是很多,进到每个门都要填流调表,入口小喇叭一直在提醒患者截屏流调表的最后一页,以备检查,我看到了看到了工作人员的用心。
我们一路进入,先去了听力专科候诊,等候了十多分钟,进入诊室,一位带着口罩帽子,眼里含着笑的女医生接待了我们。医生了解完母亲的情况,检查了一下耳朵,然后安排母亲做听力检测。她发现听力检测排队的人很多,怕老太太体力吃不消,于是,到另一个房间里和里面的人沟通了一下,特意交代我,交完费后,带母亲去那里检查,我的心,被这个女医生的贴心,暖了一下。自助收费很快,带母亲检查完听力回到医生诊室,医生看了一眼报告,向我了解了母亲戴助听器的情况,建议我换一个大功率的助听器,包括回家如何对老人进行听力训练。临走前,我问医生,听力这件事有遗传吗?我需不需要注意什么?这位女医生,详细向我介绍了听力下降的成因,并安慰我说,到我这个年龄没有出现听力下降,就不会遗传,让我放心,同时,又进行了健康用耳的宣教,提醒我平常用药,要关注药物说明书里是否有对听力有影响,保护好耳朵。从诊室出来,楼道里依然是满满的患者,看下一个科室依然要等很久,但是心里,却是被这位医生的盈盈笑意所填满,丝毫没有烦躁的感受。
到了记忆专科,等了没多一会儿,就到我们的号了,微胖的女医生了解完母亲的病情,开始问母亲一些问题。母亲听力不好,一个问题可能要问好几遍,但是医生丝毫没有不耐烦,温温柔柔的说着话,然后开出了脑部核磁等一系列检查,缴费、预约检查,再回来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医生又交待了一些母亲的病情,帮助预约了一位主任的专家号,热情的告诉我后面就诊的安排及注意事项。
医院里,还是一样的人多,看病流程还是一样的繁琐,还是一样需要上上下下跑来跑去,一样花费近半天的时间,一样应该感受痛苦、厌烦、无奈。但是这一次,因为这两个医生,硬生生帮我把看病的不良情绪给抚平了,她们用贴心微笑、用耐心温柔带给了我们满满的温暖,在那样一个拥挤的、纷杂烦乱的环境里,撑开了一方净土,柔柔的包裹住了我们。
作为一个医院管理者,我认为这家医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而且可以很快改进的地方,医务人员,也有许多有待提高的服务。但是,作为一名患者,我却被感动了。
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家医院,医疗技术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抛开医疗技术这个层面,到底什么才是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服务礼仪?是设施环境?是医保报销?都不是!因为在刚才的那家医院,这几点都达不到我的要求。那么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或者说到底什么能够真正打动患者?
是医生的爱和仁慈,打动了我,吸引力我,转移了我的焦虑,让我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看病过程中,给了我安慰和温暖,让每一位患者,不仅感受到医生对身体的关爱,还有对心灵的呵护。
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才是对于一个医生,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