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剪梅
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⑴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此调因此词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⑶轻解:轻轻地提起。罗裳(cháng):犹罗裙。
⑷兰舟:船的美称。《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⑸锦书:书信的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窦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⑹雁字: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称“雁字”。相传雁能传书。
⑺飘零:凋谢,凋零。
⑻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⑼无计:没有办法。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西边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我两个人,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词牌一剪梅:《一剪梅》调为周邦彦创制,因首句“一剪梅花万样娇”,故名《一剪梅》。因韩淲词中有句“一朵梅花百和香”,亦称《腊梅香》,又因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又名《玉簟秋》。
伊世珍的《琅嬛记 》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有一年,宰相赵挺之要给三儿子赵明诚物色老婆,赵明诚听说后大概很是担心或者幻想了一番,自己未来老婆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是王家的,还是谢家的,还是张家的?想着想着,大白天的就做起梦来了。他梦见自己在读一本书,醒来后,就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自己的梦说给父亲听,父亲想了一想,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不就是'词女之夫’吗?意思就是说,你将来的老婆是个会作词的。
赵挺之也是经过一番考查,认为同朝为官的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待字闺中,颇有才华。就这样,赵明诚就把当朝第一才女李清照娶回了家。从此,赵明诚每次场都被戴上“易安之夫”的帽子,摘也摘不掉了。
不过在结婚之前,李清照见过赵明诚的,就在词人那首《点绛唇》中,得见初见画面: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她羞得仓皇逃跑,连鞋子和金钗都掉了。在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里,女人的绣鞋和金钗是有特别含义的。那些掉了鞋子和金钗的桥段中,必有一个捡拾者,循着旧物寻去,多半要演绎出一段爱情传奇来。而词人自己,则是因为这个理由再一次回眸,佯作倚门嗅梅,斜目偷觑少年的风神。
婚后,她和赵明诚的婚姻度过了很长一段蜜月期,他们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收集文物。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赵明诚在太学期间,小夫妻的日子非常清苦,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却醉心于文物收藏,每逢初一和十五,便典当了衣服,然后结伴去大相国寺逛文物市场。有一次,“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为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后面,小夫妻俩还为此惋怅者数日。
最开怀的还是他们每于饭后所做的赌博游戏。“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谁赢了,谁就喝一口茶,输的那个没茶喝.。她赢的次数居多,笑得她前仰后合,把手中的茶都洒到了衣服上,搞得大家都没有茶喝。
看到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平日里,这夫妻俩相处的撒狗粮模式,确实浪漫温馨。
更难得的是,两人相互尊重和平等的相处模式,这个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是十分难得。
正因为在一起的时光太过美好,分别时,便分外难熬。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每一句都堪称经典,每个字如珠如玉般晶莹剔透,明亮清冽的滑过心尖,仿佛能从这些滚烫而有生命字里行间里面,感受到那些刻骨的相思。
“红藕香残玉簟秋”,开篇七字,便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缓缓展开,红荷的凋零,玉簟的凉意,不仅描绘了季节的更迭,更隐喻了情感的微妙变化。
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秋天,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秋意渐浓,是对丈夫远行、自己孤独守候的深深感慨。玉簟,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在宋词中,所有的花谢都是年华易逝的流伤,被冷、席冷、枕空等皆是情人不在之暗指。
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正是对这份超脱世俗情感细腻描绘的极高赞誉,更在于那份情感表达的纯粹与精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换上轻便的衣裳,独自泛舟于荷塘之上,试图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与安慰。然而,这份孤独并未因此减轻,反而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更为鲜明。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句将词人的思绪引向远方,她期盼着远方传来爱人的书信,她在这份等待中,感受着时间的流逝与相思的煎熬。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苻坚的属下被流放到流沙县、妻子苏穗思念丈夫,便在一块锦缎上绣上840个字,纵横20几个字的方图,可以任意读,共能读出3752首诗。后来便以“锦字回文书”代指情书。
隔着悠悠岁月,更换了时代幕布,这一封“锦书”也同样承载着李清照的期盼与相思。寂静的夜晚,绵长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以花喻己,以水喻情,花开花落,水流不息,都是自然之常态,而她的相思之情,却如同这流水一般,绵绵不绝,无法遏制。这种相思,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痛苦,也是远在他乡的爱人共同的感受,于是,“两处闲愁”便成了他们之间无法言说的默契与共鸣。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李清照情感表达的巅峰。她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相思之情的难以排遣与挥之不去。这种情感,如同附骨之蛆,才从眉间散去,又悄然涌上心头,让人无法逃避,也无法释怀。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只有遇见李清照的《一剪梅》,才知道,那让人难以消受满腔的情愁,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世间的思念情愁,其实都是老故事,纵使时光匆匆游走,但那些爱情故事、离愁别恨,依然不断上演,日日如新。
李清照词最大的好处就是情真,自古以来,都是男人借妇人口写闺思,多半有形无神,其实,感情是女人的本能,女人才是天生的诗人,感情泛滥起来,男人只能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