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过去几天了,大家还好吗?家里有没有添置几件几乎再也用不着的东西?
借双十一刚过去的热度,我想聊聊自己眼中健康的消费观。
毕竟,双十一过去之后,还有一个又一个狂热的“消费日”,整理整理自己心里的消费观,省的可能不止是钱,还可能减少小屋里的空间,进一步还可能节省本来就稀缺的时间和注意力。
首先声明的是,这里聊的是消费观,而不是金钱观。前者是花钱,后者所谓的金钱观更大一些,比方说后者还包括“生钱”这部分。
只在需要的上面花钱
这点并没什么新鲜的。
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就被家长教育说不要浪费,而且很多老一辈真的就是这么过来的。乃至于他们现在可能已经物质充足了,还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
但是我们年轻人经历的时代太不一样了。
我们大部分人不仅不愁吃穿了,甚至无时无刻都暴露在各种物质的诱惑中。
总有一些无处不在的广告和营销,轻易地就能够挑动我们剁手的欲望。
一会儿双十一,一会儿黑色星期五,新款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基于数据、精准定位的广告推送,现在还出来了视频直播带货,等等。
结果就是,不知不觉地我们可能就囤积了很多“当时觉得划算的好物”,但很快就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在我看来,千万别被动地翻看广告。
主动屏蔽所有推送的广告,也不去漫无目的地翻看网站。
但是说实话,我也有翻看广告的时候,但是往往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看日用品或者消耗品有没有打折...
那些我知道我们肯定会用掉的东西,而且一旦打折,就买很多,多到可以足够长的时间不用去担心用完了的地步。
这样其实省的不仅是钱,更是以后的时间和注意力。
其他时候,有特别需要购买的东西的时候,主动去找。
那下面的问题就是,怎么界定什么是真的需要的?
打心里珍视的是真正需要的
所谓的“需要的”东西, 首先包括生活上的一切“吃穿住行”相关的基础消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能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各种形式的广告诱惑下,很多时候,可能你当下觉得需要,就果断下手了。可能没多久,热度就褪去了,或者发现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需要。
要筛选出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必要消费,其实只需要一个重要原则就可以了:
这个东西能不能满足我所珍视的价值?
乍听起来抜的层次有点高。但在我看来,“消费观”的重点就是在于“观”。很多人没有“观”,只有消费。而没有“观”,自然不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
在消费之前,需要想清楚自己底层的心里最珍视的价值是什么?
比如:
有的人,在意展示自己的身份(Status Signaling),也就是重视别人怎么看、重视自己展现给别人的样子。这本身并没有是非,有人是有这个需求的,比如有(高端)社交需求的人群。那他们的钱可能会更多的花在奢侈品上。
有的人,重视生活品质,有自己的品味,生活上追求舒服和赏心悦目。那他们的钱可能就会更多的花在符合自己品味的优质产品上。
有的人,重视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那他们的钱可能就会更多的花在工具或者培训课程上。
有的人,重视自己的非物质生活,有自己的爱好,比如读书、旅游、摄影、乐器、等等。他们可能吃穿节俭,但在爱好上却可以一掷千金。
等等...
上面罗列的可能性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必然有自己珍视的。这些(鸡汤一样的)大道理,很多时候就是容易忘记,结果被外界强加给你的购物欲牵着鼻子消费。朴素的、底层的道理,通常就是容易被忽视。
下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是,如何在自己珍视的需求上面用正确的姿势花钱?
下一篇文章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