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国人讲汉语,汉语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根。但在中国各地说汉语并不是毫无障碍,有时到另一个地方也像到外国一样,甚至一句话也听不懂。这完全是由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源远的文化由此产生出同宗同源的诸多地方方言。
当今在祖国大地上虽以讲普通话为主,但全国还存在着七大方言:北方方言、湘方言、吴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以及客家方言。而在福建就占有其中的五大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客方言以及官方言。就闽方言而言又分为: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客家方言、北方方言,以及难以归类的过渡性混合型土语。故在福建的大都地方存在着:“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现象。福建人听不懂福建话也是一种常态,更何况外省听不懂“胡建话”了。可以说,福建的语言在全国来说是最丰富、最复杂,且是最有中国文化特征的。
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形成丰富多彩的福建方言呢?
一、历史原因:
1.余脉延续:福建古属百越地,也称“蛮夷",秦始置闽中郡,汉建闽越国,晋设普安郡。古时候有当地原住民,自然有自已的语言余存,虽现无可考,但福建各地均有关于“天书”或“仙篆”的记载,个别地方还有少数人会讲“鸟语”,所以原始语言自然溶入当今各方言中。
2.人口迁徏:福建省现有绝大部的人口祖先均来自北方。由于历史动荡的原因,福建多次接纳了来自北方的移民,其大致有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①秦汉时期闽越王无诸带来定居闽江流域的江淮吴越人,现福建还有称女孩为“诸娘”就是例证。
②魏晋南北朝移民。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来福建避乱的北方士人,先迁闽北各地,形成闽北方言。
③初唐时期朝庭派陈政统兵“五十八家军校”在汀漳一带平定“蛮獠啸乱”(畲族先民),后陈元光接位平叛并屯守闽南,形成闽南方言。
④中唐“安史之乱”,中原许多士族越过武夷山,迁入闽中,形成闽中方言及莆仙话(“扎西德勒”是否为唐代的官话有待进一步考证)。
⑤唐末王审知入闽建闽王国,形成以福州为主的闽东方言,如“唐部人"(男人)就是遗存。
⑥宋代由赣人迁入闽西北,形成客家方言。
⑦明清时期由于军屯,还保留着北方方言岛,如南平西芹镇、长乐琴江村的“土官话”等。
正由于福建人大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来自北方(尤其河南固始),故闽方言保留着最多古汉语,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二、地理因素:由于福建多山,河流纵横交错,区域间不便交流,各地间语言既有过渡融合又保留相对独立。如闽南话主要在厦漳泉,闽东话集中福州宁德,客家话集中在闽西龙岩,莆仙话主要是莆田市,闽北话主要是南平市,闽中话分布三明市。福建各方言区只是相对,各自间也不完全一致,音调、说法也有不一样的状态,所以才有“不同音"、“不同调"的说法。除外,不同的方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有自已的“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