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之后的很多年中,一直有开封和洛阳的都城之争。
很显然,相比我们前文讲到的长安、洛阳之山河四塞,拒险而守,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实际上处于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大平原上,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四战之地。甚至赵匡胤和赵光义还因为这个问题,有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交谈。赵匡胤坚持要定都洛阳,赵光义坚持要定都开封。最后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也就是说,国家的长治久安,靠的不是山河之险,而是要靠人品。
赵匡胤被顶了回去,后来也就没有再坚持立场。所以这句话最终使得赵匡胤放弃了迁都洛阳的念头。但这个故事的尾声,颇为耐人寻味。赵光义离开之后,赵匡胤才对周围的人重新提起了这件事说:“赵二说的其实有道理,我今天也就依了他,但是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可就枯竭了。”“晋王(赵光义)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洛阳虽然去不成,但是心中还是有些许念想的。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地图——洛阳盆地东出中原到开封,必经之路就是虎牢关一线,这就是当年李世民和窦建德为什么选择在虎牢关一决生死的根本原因。所谓的虎牢关一线,其实并不是只有虎牢关一座城,而是一条在一个狭小的通道内的若干座城市,比如荥(xing)阳(河南荥阳),成皋(河南荥阳汜水镇),巩县(河南巩义)。而这条狭小的,由若干城市排成一条一字长蛇阵组成的通道,我们称之为“豫西通道”。所以,从开封到洛阳,最为便捷的道路就是“豫西通道”。关于豫西通道,后文还会详细讲。
洛阳到开封地形图
宋太祖赵匡胤迁生前都不成,只能寄希望于死后。于是赵匡胤生前,把宋氏皇陵地址选择在了洛阳和开封之间的巩县(河南巩义)。恰好卡在豫西通道的交通要冲上。也就是说,将来无论都城在开封,还是说迁都洛阳,无论哪个方向上拜祭祖陵,都很方便。甚至万一哪天迁坟,也很方便。于是宋太祖之后,宋徽宗之前的“七帝八陵”,选址都在巩县。
事实上,当初北宋选择开封做首都的理由本身也很牵强。
第一个原因,五代几个乱世王朝,对于开封定都,有着历史惯性继承关系。
宋开国之前,开封作为唐以后五代几个乱世皇帝的首都,已经先后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从后梁开始,中间除了后唐短暂回到洛阳,一直是在开封定都。当初后梁选择定都在开封,主要是因为朱温起家就是在开封,相当于是他本人的原始股根据地。朱温为了毁掉大唐的帝国基业,先是烧掉了长安城,逼迫皇室东迁洛阳;之后还不过瘾,在洛阳朱温又大开杀戒,断了皇室的龙脉。长安和洛阳沾的人血过多,最终才确定了开封定都。即便如此,后来朱温的后梁还是在开封和洛阳之间摇摆,经历了西迁洛阳,以及还都开封的反复。
第二个原因,当时北宋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一带。
由于北方农耕区开发较早,人类对水土破坏较大,北方自然环境逐步恶化。同时,北方多年战乱,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大量的人口,带来了南方经济的大发展,首先得到发展的就是江南。中国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从隋唐直到今天,这个进程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同时,当年隋朝开凿大运河,繁荣了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漕运。漕运的发达就类似于中国古代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整个中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北宋末年的东京汴梁,所需大量的吃穿住用行的经济商品都来源于江南,因此汴梁的运河漕运,是让北宋政权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迁都洛阳或者长安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因素,更加加速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大趋势由北向南移动,而政治中心则由西向东移动。隋朝大运河历经几百年的沧桑还有战乱,到了宋开国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功能的退化。宋初的大运河,江南到汴梁这段还可以用,但再往上游到洛阳和关中,则经常淤塞(见下图)。因此,不管是关中平原还是洛阳盆地,如果想要分享东部经济发展的红利,物流成本就太高了。
总而言之,由于历史传承和漕运方便,赵匡胤最早选择了开封做首都。而且为了维护首都的军事安全,北宋中央政府不惜耗费大量军费开支,维持着一支庞大的中央禁军,来保卫无险可守的东京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