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

古人作诗常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徜徉山水园林之间、甚感“石令人古,水令人幽,松令人远”。今人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离自然渐远,灵感库存不足。

一位小众诗人为诗集办了一场分享会。作为全职诗人,她说朝九晚五坐在家中是写不出来的,任凭苦思冥想、抓耳挠腮,思路就像被凝住的一坨猪油,只有走出家门去散步,才能引来文思如泉涌的瞬间。她在诗集中一遍遍地描绘散步途中看到的神威北路、烟波浩渺洗浴中心、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和会发光的旋转大章鱼、全情投入跳广场舞的人,却总能写出新的角度。比如《爱难求,情难断》:“每场总有一个落单的/把手臂伸向/早已隐身的舞伴”,“羽毛球因为缺失羽毛在飞行中出现颠簸”,普通的生活图景幻化为鲜活灵动的文字,凭赤手空拳突破传统诗歌的意象窠臼。

我自己也在学着写诗。与这位诗人的诗观不谋而合,也喜欢在散步时观察人间、收集灵感,全神贯注的样子甚至看上去有些奇怪。比如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下午,散步到更远的地方,在陌生的老旧社区,看到一个报刊亭和一家新开的连锁奶茶店。绿色铁皮搭建的报刊亭冷冷清清,摊主是位残障人士,坐在轮椅上给一位顾客大姐找《广播电视报》。音乐声喧闹刺耳的奶茶店倒是生意不错,约会的小情侣们排起了队伍。正在消失的和正值网红的新旧事物比邻而居。这就是诗意吧,有情绪的波动和“在场”感。

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有一首写春天的佳作,描述乘坐郊区电车时沿线的见闻,也是走出去才能发生的诗歌。“在可爱的郊外电车沿线/有一幢幢乐陶陶的白屋/有一条诱人散步的小路/无人乘坐,也无人下车/田间的小站/在可爱的郊外电车沿线/然而/我还看见了养老院的烟囱/多云的三月天空下/电车放慢了速度/我让瞬间的宿命论/换上梅花的馨香/在可爱的郊外电车沿线/除了春天禁止入内。”

有一种传统的抒情诗,特别像是AI写出来的把经典浪漫意象排列组合就可以自动生成:“夜晚、悬崖、大海、船、家、孩子、宇宙、死亡、生活、树、花、果实、鸟儿、风、火、雨、雷、泥土、狂风、森林、答案、车站、遗忘、年轻、衰老、道路、空气、恐惧、欢欣、寂静、沉默、温柔、孩子、老人、乡愁……”看似意境深远,实则什么都没说。冗长且言之无物,忍不住快速翻页,读了又好像没读。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国作家韩江出过一本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收录在她的作品全集中,豆瓣上有用户留下冰冷的评论:她写的不是诗。比如书封上摘抄的这三行:“有些晚上是透明的/在火焰中/有着圆形的寂静”,每行都镶嵌着诗歌的经典意象,却找不到一丝语意上的蛛丝马迹。

谷川俊太郎还写过一首有趣的《自我介绍》:“我是一位矮个子的秃老头/在半个多世纪之间/与名词、动词、助词、形容词和问号等一起/磨炼语言生活到了今天……我创作的语言/有时也会被标上价格”,我从其中读到关于诗歌的最为具象化的定义。什么是诗?不妨追溯到诗歌从哪里发生。

三联生活周刊2025 年第23 1期23

以上是三联周刊上关于诗歌的一篇短文,估计作者是想说诗歌需要实景的激发,坐在家里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但是后面三段文字让我搞不懂他想说什么,是说这些日本韩国的诗歌大师们写的有诗形没有诗意么?不过从他引用的这几句诗,那诗歌确实让人不敢恭维。

关于现代诗,我断断续续从各种刊物里看到过一些,说实话无法让人产生共鸣和美感,更说不上欣赏,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也许诗歌是最难翻译的文体,阅读翻译后的诗歌让我们无法体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读来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好的诗歌如果遇上一个很烂的翻译,形和义都没能很好的传达出来,那就真的不能责怪原作者写的不是一首好诗。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了中国的早期现代诗的来源,仿佛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的文学家们对于外国诗歌的翻译和引进。之后将近一百年来,也出现过一些不错的现代诗歌被后来的年轻人所喜爱和传诵,那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一首诗歌没有喜爱和传诵那就是一堆无用的文字。可惜这样的诗歌太少太少,很多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甚至读来让人作呕。我学识浅薄,但到现在也不知道现代诗的体裁特点是什么,怎么定义,怎么区分,常常看到刊物上一堆文字,晃眼看是长溜溜得一串像诗,但是当你把它连在一起读,就是一篇白话文,很多时候连在一起还读不通,语法也不对,文字也不对,如坠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这样的诗歌就是糟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