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252 做人,就该诚实,对吗?
她叫冰冰,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她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己能进班级前三名。可卷子发到手中一看,她只考了88分,心里凉了半截。她仔细检查试卷,发现那道10分的题她是能做出来的,可不知怎么当时就那么粗心,竟做错了。强烈的虚荣心驱使她拿起橡皮,趁着同桌、邻桌的同学不注意,擦去了错误答案,写上了正确答案。之后,她有些紧张地拿着试卷,到讲台前去找老师加分。
“老师,您瞧,这道题我做对了,你为什么扣我10分?”她说。
老师接过卷子,认真地看了一会,又抬头瞅了瞅冰冰和同学们,用手指了指卷面上橡皮擦过的痕迹说:“哦,是我判错了,有错就改吗。做人,就该诚实,对吗?”老师给冰冰加了10分。
分数加完了,老师把试卷递给冰冰,冰冰回到座位上。 分数是加上了,冰冰是全班的第二名,但语文老师不紧不慢、柔中有刚的话语却始终撞击着冰冰幼小的心灵,老师的手指和表情告诉她,老师发现了她的作假,但老师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揭穿她。“做人,就该诚实,对吗”那句话,就是一种暗示。
两三天的思想煎熬让冰冰寝食不安,她为自己的作假感到羞愧,她终于鼓足勇气走进老师办公室,向老师认错。 看着满面羞红和胆怯的冰冰,老师微笑着说:“知错改了就好,做人,就该诚实,对吧!” 冰冰点点头,也笑了。
鲁钝生感言:我们讲这则小故事,是想借此说四点想法:
想法一:批评人、教育人要讲究艺术,要维护受批评者、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应如此。试想,如果语文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揭穿了冰冰,冰冰立刻就会被同学们鄙视、冷落,甚至会遭到讥笑、讽刺和挖苦,而这一切绝不会“浮云过天不留痕”的瞬间消逝,这件事会长时间地留在师生们的印象中,也会成为冰冰挥之不去的心灵阴影。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能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吗?往日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恐怕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低着头溜边走路的胆怯畏缩的孤独女孩。说不定,这件事还会毁了冰冰一生。老师给冰冰留了面子,面子就是尊严,就是人格。人有了面子,就能挺起腰板做人,没了面子,就会无地自容,没脸见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品评人或批评人、教育人,当此时,这位老师的做法就是我们的榜样。
想法二:暗示性批评有时更具有感召力。这位老师以“无错却认错”的方式,“掩护”了学生的错误,维护了学生尊严,但他没有无视和迁就学生的错误,他的手指、表情和“做人,就该诚实”的忠告,就是一种批评。这种批评是暗示的、委婉的、隐性的,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心与心的交流,它让冰冰两三天寝食难安,终于触使她鼓起勇气,承认了错误。由此看来,有的时候,隐性批评比显性批评更具有震撼力、感召力,更容易使犯错者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想法三: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师爱的高境界,值得学习和效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位教师都熟知的,但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呵护和学业上的关心,而最突出的表现是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维护,最高的境界是在尊重和维护学生人格过程中不留任何痕迹,即大爱无痕。这一点,这位老师做到了。
想法四:“做人,就该诚实”这句忠告,既是对冰冰“作假”的具体批评,也是对冰冰“做人”的期盼,更是对所有人的提醒。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并努力践行这一忠告。这是因为,诚实,是正直美善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倡导的伦理价值。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周易·乾·文言》中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是孔子对乾卦第三爻爻辞的解释,意思说,检点言行,确立诚实的精神品质,所以才能建立基业。诚实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老老实实做人,永远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顺便说一句,五百多年前,心学圣哲王阳明也曾以“立诚”忠告过他的学子。事情发生在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王阳明的学子林典卿要返回故里时,去向老师辞行,请教说:“元叙(典卿的字)听闻夫子讲学,受益匪浅,现在要离开了,大胆向夫子再请教通天地古今的为学道理,以为终身教言。”
阳明先生郑重曰:“立诚。”
典卿不解,追问道:“为学难道只是如此吗?天地如此广大,星辰如此瑰丽,日月如此明亮,四时不断运行,这些自然现象不可穷尽;人事如此丰富,草木如此繁盛,禽兽各自群居,中国与夷狄的文化各自不同,这些世间的变化都无法穷尽。古时学者花费一生智虑,消耗全部精神,不舍昼夜,穷尽年岁,尚且无法理顺智慧的头绪,就象梳整蚕丝与牛尾,不论如何辛苦,都没有穷究智慧的根本奥义。现在夫子却说‘立诚’,光只是立诚,就能穷尽这全部智慧吗?”
阳明先生从容答曰:“立诚就能穷尽全部智慧!诚,就是最实在的理。诚,就是星辰如此瑰丽、日月如此明亮、四时不断运行、以及不可穷尽事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原因。就人来说,或是繁衍生息,或是群居共事,或是文化融合,以及不可穷尽的人事变化等,也都是诚的结果。因此,如果在诚意之外,再去求解各领域的细枝末节,即使殚精竭虑,不舍昼夜与年岁,消耗全部精神,强去梳整蚕丝与牛尾,自然无法获得任何智慧。诚意,只是专一而已,你无法在诚意外再增加什么。再增加什么,就是析离为二,只要有二,就是伪饰,因此我们不可在诚意之外再增加什么。这就是‘至诚无息’。”
在王阳明看来,“诚”是“心之本体”,人只有“立诚”,才能正心立命,才能“致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将美善的道德意识推及到人所能达至的一切领域。所以,“诚”的最高境界(至诚),就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蓬勃状态(无息)。
深推究,细品味,阳明先生说的是至理。作为生命个体,总是内在先有“诚意”,外在才会有“信誉”,在诚信人格品质的建构中,“诚”是先在的精神本体。倘若人人都能“立诚”,天下太平祥和、生机勃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