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重新读《把所有失眠的夜都给你》,这是眠去写于十年前的作品。
这本书大段的篇幅都在表达作者对伊莎贝尔阿佳妮的喜爱,其实她是个代表,眠去所喜欢的女人,大抵都是和她相似的。
所以从《白色婚礼》开始,到《占与祖》《心之全蚀》《滚滚红尘》《夜》《甜蜜生活》等等,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类似的人物形象,比如玛蒂尔达,17岁的她爱上了47岁的男老师,所以不顾伦理道德去引诱他,甚至偷偷烧掉了男老师妻子的书店,逼迫男老师和妻子离婚,最终在怀孕的时候,让男老师在自己和妻子之间做出选择,然而,这个懦弱了一辈子的男人还是选择了逃避,于是她在独居的公寓里自杀,至死都没有去看那片梦中的海。
又比如凯瑟琳,一生在占与祖两个男人之间周旋,一会爱占,要和占私奔到月球,一会爱祖,为此狠心抛弃了占,但是占和祖,至死都深切地爱着凯瑟琳,就这样,“他们三个人,终其一生,毫无矛盾地温柔地相爱”。
阿佳妮更不必提,在《阿黛尔雨果的一生》中,阿佳妮为爱流浪,原本她是雨果的小女儿,受尽众人喜爱,荣华富贵更是享之不尽,但是她因为爱上一个军官,而远走他乡,但是军官不爱她,甚至不记得她。她付钱给妓女,让妓女去和军官寻欢,她忍受着这一切,每日游走在街上,只为了能够再见到他一面。
在《罗丹的情人》中,罗丹本来就有一个没有领证,但是已经同居二十年,并有一个孩子的妻子,但是罗丹因为厌烦了妻子,两人整日争吵,却不料在此时和十几岁的卡蜜儿相遇,两个人很快陷入热恋,一起创作了震惊世界的雕塑。但是当卡蜜儿怀孕,要求罗丹给她一个名分的时候,罗丹选择了放弃。卡蜜儿被人抛弃后,变得癫狂,住进了疯人院之中,在疯人院度过了人生的后三十年……
虽然我认识眠去,而认为她是普通女性所能达到的美的最巅峰的代表。但是我不得不说,我对所有痴迷癫狂到自我毁灭的爱情都过敏。
我无法认同那样的情感,我不懂,为爱毁灭这件事,真的有看上去那么美吗?
还是说一种悲壮感,会让人产生自己很伟大的错觉?
当然我不认同并不能代表不理解,毕竟我从来没有他们那样激烈的青春。我理解所有爱存在的形式,甚至理解所有对婚外恋的歌颂,因为婚外恋是唯一轰轰烈烈的感情。
毕竟这是电影,越是悲壮,越是扣人心弦,原本美好的少女因为一场爱情,变成癫狂的精神病人,这的的确确充满了悲壮感,当人们无法从日常的烟火中感受爱情的时候,这不就成了爱情最明显的见证?
但是,电影终究只是电影,我们欣赏这些为爱奔走,为爱癫狂的女性形象,但是现实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只会令人更加厌恶。不过我理解人们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这样的女性形象,因为,这些女人表达了爱的极端状态,会让人在看完之后,感慨一句:诶,这就是爱情啊。
若是在年少的时候,我也会这样,感慨一句,女人为了爱情,总是可以飞蛾扑火,但是已经老去的我对这些猛烈的情情爱爱已经避之不及,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可能还会说一句:你看那个人,好像个精神病啊……不过我们终究不应该用世俗的角度去评判一部电影,如果那样,所有的爱情片都无法上演,所有的欲望、贪婪、自私等人性都会被遮掩而非是呈现和暴露。
电影有电影的视角,为此我还是理解眠去对这些电影的理解,所以我带着一种矛盾的心情,把这本书看了两遍,抛开电影本身的价值观不说,眠去的文笔和描述,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也很诧异的是,这和她平时的写文风格出入还挺大……总之还有很多地方意犹未尽,下一个假日再读,但愿那时候不会有这样矛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