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西达雅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充满赞誉的小说,无数人推荐和引用,试图告诉你在梦想和现实面前,该怎么选。然而我相信,你只有真正去读这本书,去感受、去思索,才能找到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
小说以第一人称为旁观者的写法来叙述,用“我”的双眼去发现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奇特而不凡的一生。
“我”是一个作家,初涉伦敦文坛,因朋友邀请参加了斯特里克兰妻子举办的聚会,并认识了斯特里克兰。那时候斯特里克兰已然四十来岁,有一对处于青春期的儿女,他做着证券经纪人工作,是一个呆板不善言辞的大块头。而他的妻子则是一个喜欢文艺,乐于结交朋友,看起来得体文雅的贵妇。
书中“我”对于斯特里克兰夫妇有一段评论,需要摘录给大家看看:
我想象着这一对夫妻的生活,不受任何灾殃祸变的干扰,诚实、体面,两个孩子更是规矩可爱,肯定会继承和发扬这一家人的地位和传统。在不知不觉间,他们俩的年纪越来越老,儿女却逐渐长大成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结婚成家——一个已经出息成美丽的姑娘,将来还会生育活泼健康的孩子;另一个则是仪表堂堂的男子汉,显然会成为一名军人。最后这一对夫妻告老引退,受到子孙敬爱,过着富足、体面的晚年。他们幸福的一生并未虚度,直到年寿已经很高,才告别了人世。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就是在那些日子这种想法也常在我心头作祟),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象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象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这段铺垫,直接预示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接下来剧情反转的人生。
斯特里克兰一声不吭地去了巴黎,寄回一封信,说要和妻子离婚。坊间流言是斯特里克兰带着小女友私奔了,但是当“我”临危受命去巴黎寻找斯特里克兰并劝说他回家时,发现斯特里克兰并没有外遇。他住在脏乱差的小旅馆,并怡然自得,他抛家舍业,此刻浑身仅剩下一百英镑,在巴黎追逐他的画画梦想。
小说中的“我”震惊了,作为读者的我也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追求梦想,难道非得抛开世俗生活吗?当然,这是我等凡人无法解释的。我想到了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成就斐然,但也同样突然抛妻弃子剃度出家。是何等机缘,又或者什么原因,能解释这种选择呢?
小说后来描述了斯特里克兰此后一生的生活,或是“我”亲眼所见,或是斯特里克兰死后画作成名,“我”通过跟他生活接触的其他人了解斯特里克兰的足迹。但显而易见的,斯特里克兰的后半生并不顺遂。
斯特里克兰确实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在他眼中,画画是头等大事,不管是倾心于他的女人、曾救过他命的朋友,他多可以抛弃背叛,视而不见,只要你不试图用情感、常俗绑架他、去控制他,使他不能画画。
斯特里克兰一直在追寻一种东西,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他就义无反顾了。
他为自己的选择吃尽了苦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是他的日常。然而他也是幸运的,能在几经漂泊后,在热带的一个小岛上,不被人排斥地无忧无虑地继续画画。最后,他死于麻风病,临终有后来结合的土著妻子和孩子料理后事,死后画作能够闻名于世价值斐然。
这部小说的名字很隐晦,没读小说之前,我完全看不懂题目的意思,而读完以后我发现,其实月亮就是我们一直想追求却往往不能企及的崇高梦想,而六便士则是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赚取的微薄收入。月亮与便士,梦想与现实,你会如何选?
曾经有一份辞职信红遍网络,上面的理由只有几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它如一颗炸雷激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抛下一切,去追逐梦想?
你梦想环游世界、梦想著书立说、梦想成为当红大明星,但现实是,你在文秘岗位上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你做惯了高速收费工作,下岗后无所适从;你不敢炒老板鱿鱼,害怕付不起房东房租。
你想像主人公克里斯特兰那样,无视身份地位、亲友压力、世俗眼光,追梦,你却也舍不得从此殚精竭虑、食不果腹、贫困潦倒。不管是屈从于现实,还是抛下一切追逐梦想,你内心挣扎一分也不会少。
毛姆在小说里的某些议论,一如他的风格,叩问人心、敲动灵魂。而小说提出的梦想与现实的选择,也只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