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的聊的很开心,但开心是他们的,自己什么都没有。有人说了一个笑话,大家哈哈大笑,自己为了避免尴尬也跟着笑。但同学们的目光似乎从来不会看向自己,也没有人跟自己关系特别亲近,自己孤零零的坐在一旁,完全就是一个陪衬,毫无归属感。
在同学圈里,我们管这种类型的人称之为「空气型」。顾名思义,「空气型」同学形同空气,让人感觉不到任何存在感,在与不在一个样,并不影响其他人友好热烈的交流氛围。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人多的聚会场所,由于人数较多,而其中一小波人关系亲密,又特别爱出风头,往往就显得其他人黯然无光了。
听起来有点惨,其实并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冲破结界来展现自我的欲望,而很多时候「表现得体」比「展现自己」要重要的多。
殊不知毕业多年之后,很多大型的同学聚会已经变成了虚荣斗富的现场,很多人这时候反而喜欢做一个「空气型」同学,默默的看着别人争抢风头,然后默默的把单结了,深藏功与名。
01.
其实在人数较多(往往20人以上)的这种大范围同学圈子里,做一个「空气型」选手很好,让人感觉到自然得体。
除非:
1)你想引起某异性的注意;
2)你想争当这个圈子的领导者。
其余情况完全ok,很多人本性内向,不必装作交际花来迎合他人。如果你能在聚会中帮忙做点什么(比如拍照),同样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或许还会有异性同学过来找你说说心里话——当然,绝大多数时候不用想太多,只因为你脸大,看着憨厚老实而已。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与我们关系亲近的同学圈子内——只有「和我们觉得有关联的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才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Baumeister & Leary, 1995, p.501)。
同学之间,无论班级有多大有多少人,往往会形成关系较亲密的10人左右(甚至更少)的小团体,并且在毕业多年之后仍能够时常保持联系,常见形式以宿舍为单位划分。这就是「同学圈子内的亲密关系」。
他们互相之间的了解程度(knowledg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关心程度(caring)、信任程度(trust)、相互应答性(responsiveness)、相互一致性(mutuality)、忠诚度(commitment)都会远超其他人。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这个关系较亲密的同学圈。
02.
这个同学圈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动性极低
这一点类似体制内职场,圈子外的人想进来困难,圈子内不可开除人,拥有长期固定的特点。也正因此,体制外单位撕逼常常体现为「明争」,体制内往往体现为「暗斗」。
毕竟大家要相处很长时间,互相之间对对方的未来期望都较高。同学圈里不存在利益纷争,因此连暗斗都没有,可以说非常舒心。
如果你看同学圈中的某人不顺眼,或者觉得 ta 蠢,请忍着,这个圈子不开除人,也不搞斗争,这对大家长期的交往都有好处。如果你喜欢说闲话,那么很快将受到圈内其他成员的唾弃。
外人想进这个圈子,长期与这个圈子里的人来往,除非同样是同学,或者圈内人的家属,否则几乎不可能。
2)圈子分裂始于阶级分化
如果圈子里有10个同学,毕业五年之后其中3个人混的发达了,那么这3位将与其他7位同学渐渐远离。
原因并不是这3位同学看不起人,而只是简单的因为他们与其他7位同学已经聊不到一块去了。他们仨脑子里每天都在琢磨公司盈利呀、投资收益呀,哪怕是这项目有多少回扣呀、竞争对手真特么黑呀,也和其他7个每天研究哪个游戏好玩呀什么的人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好处是,这三位同学关系将更加牢固和亲密,毕竟英雄惜英雄。
所以在同学圈中,娱乐的同时别忘了紧跟圈子里牛人的步伐,别被他们甩在后面,起码别被甩的太远。当他们周末去玩高尔夫的时候,自己在家中打游戏的滋味想必不太好受。
3)最受欢迎的仍然是稳重得体
这并不意味着你在一旁一句话不说做个闷葫芦。
「稳」字的意思是情绪上的稳定,波动小,不会大喜大悲,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惬意感为最佳。
话超多的「话痨型」选手有时候过于凸显自己,少于考虑他人,显得轻浮。尤其是在同学的微信群中,严禁长期霸占公屏只与其中某一人聊天,或者聊一些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看懂的话题,或者长篇大论对某一事物发表专业性见解。
不用显你懂的多,很蠢。
在这方面体制内工作的同学有些许优势,因为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他们稳。
体制外工作的同学们往往在情绪上的控制力会稍稍欠佳,他们的优势是能够更多的保留学生时代的性格不被社会所改变,与他们聚在一起时很有旧日时光的感觉。
03.
以上便是同学圈子中所需注意的事项,总结一下:
1)在人数较多(往往20人以上)的这种大范围同学圈子里,做一个「空气型」选手很好,让人感觉到自然得体。
2)如果你看同学圈中的某人不顺眼,或者觉得 ta 蠢,请忍着。
3)阶级分化将导致圈子分裂,请紧跟牛人的步伐摩擦。
4)稳重得体永远是最受欢迎的。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