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加拿大的央视C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两个来自中国的投资移民家庭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
第一个是在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地区经营酒庄的母子:孩子舅舅买下的产业,但是国内生意太忙没法来经营,交给自己的姐姐和外甥管理。这位女士几乎不会英语,让儿子从美国留学后过来帮忙,结果他几乎担起了全部重任。
对于酒庄毫无经验的母子俩面对了很多现实困难:生产设备出问题,技术人员拿架子,当地人知道酒庄被卖给原来没有经营过这方面业务的外国人,就不愿去买酒了。
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的中国小伙子长了一张娃娃脸,刚接手生意时连葡萄的品种都说不上来,很沉着地花了一年时间打开雇员的心防,他一边学专业知识一边经营,最后把一半产量销往中国。母亲也积极吸引中国游客来酒庄试饮和购买。
第二个是在萨斯克彻温省Ogema村经营农场的五口之家:他们原本在温哥华居住经商,从中国农村家庭出身的爸爸为了实现拥有自己土地的梦想又带着一家子来了萨省。这个村子只有400人,农场都是数百英亩的规模。
萨省的小麦种植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号称全加拿大的面包篮子;当地农民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近年来海外买家频频出手买房买地,不仅推高了大城市的房价,也让部分当地人再也买不起农耕用地。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相对保守封闭的村落一开始对于这个外来家庭完全是无法接受的。而且他们在财务上也面临巨大压力,在当地建立起信用之前没法贷款,采购大型农机用具都必须全款买下。
除了全家上阵种地以外,雇人帮忙、甚至慢慢和当地村民接触,原来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邻居也主动提出以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商量。
可是全家辛苦经营了几年还没有实现盈利,原本团结的一家人对于未来逐渐产生了分歧:大儿子非常支持爸爸的决定也愿意继承产业。妈妈还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专业人士比务农地位高,也怕农场将来还是赚不到钱,希望说服儿子去找份工作。爸爸希望让孩子再坚持几年。将来到底会怎样,谁也说不定,但是能够尊重孩子的想法,趁他还年轻让他尝试自己真心喜欢和愿意做的事业,就是父母最大的支持了。
加拿大本地人对富有的中国移民有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在中国的时候因为本身是政府官员或者官员亲戚经商挣到了大量的不义之财,跑到多伦多、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买房、哄抬房价,害得一些本地青年都买不起房。来了也不学当地的官方语言,只讲中文、生活在华人圈子里。
我知道有些通过投资移民来到加拿大的同胞也去做了勒脖(labor)工作,人生向下的路相对轻松,如果放低对收入和消费水准的期待,生活平淡,慢慢放弃远大抱负,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过得舒服。
纪录片中两家人做的事情具有重大意义。他们本来可以选择相对更轻松的路,住在华人集中的大城市炒炒房子,或者让下一代上个好大学将来做金领或者专业人士。结果他们选了更难走的路,做的一切努力都在为当地社区和加拿大创造就业机会和财富,他们最终是要融入当地的,也会让当地人接受并认同华人是努力踏实诚信做事的民族。
尤其是在萨省经营农场的一家人,网友几乎一片倒的都在表达对他们的同情与祝福。称他们是“加拿大人”,相对而言对于办酒庄的母子俩就很少提及,最多说到他们家族买下这个生意时很可能被诈取了高价。这样的区别主要在于农场那一家人全部都在讲流利的英文,父母虽然年龄偏大也有口音,但是英语交流没问题,对于国家级的电视台来采访,完全配合用官方语言;较大的两个孩子已经来加拿大很多年了,英语略有口音;最小的孩子出生在加拿大,完全没有口音。经营酒庄的母子俩,孩子口音明显但是愿意讲英文,母亲则全程讲中文,观众需要看字幕才能明白她在说什么。
不管是通过哪种类别的申请,来到加拿大的移民如果要融入当地生活,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如果是自己当老板做生意,比起给别人打工,还需要和当地三教九流的人物有更深层次的交往,语言水平不高完全谈不到文化上的理解与沟通,吃亏上当受欺负都少不了。
语言这一步过关后,才能逐渐被当地人接纳。不然身在加拿大心在中国,感叹好山好水好寂寞,永远都只能生存在两个国家的夹缝之中。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8UzVWDoDCE
https://www.cbc.ca/cbcdocspov/features/this-chinese-canadian-farmer-is-fulfilling-a-childhood-dream
这一篇文章最早于4月18日发布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上。
---------------------------------------
湖边的Alice
终身学习者,定居加拿大。
留学移民行业十六年经验。
可以在公众号“河狸君来信”找到我。
会持续更新更多海外生活、外语学习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