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如此关注过中考,只是那近一半十五六岁的孩子没学上,让我不得不关注。
曾经无数次和一样侥幸读了不入流大学的同乡讨论,当然长在农村,谈论的只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可能也代表不了所以的农村学生,那就只当是我们的私人经验,随便听听吧。
农村小学有抽评考试,每学期期中考试后,期末前,附近村里的小学每个年级其实也就是每个班会抽十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去乡里小学考试,似乎是县里主持还是什么,每年都有,一直到我毕业到现在。被抽去考试的学生,有一个响亮亮的称号“竞赛生”,后来了解到外面叫“尖子生”,这十几个学生那在班里就是和普通学生不一样的存在,或者六年的小学生活里,所有人不再是学生,而被“竞赛生”或“非竞赛生”代名,虽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但同学们彼此都对这个界限很清楚,有的会无形中露出志得意满的优越感,对应的则自动“惹不起躲得起”灰溜溜地一边去了,基本上玩游戏的圈子也从不交集。
老师也是精力有限,多是大班,最多的一百来号人,一间房子除了讲台从头到最后摆的满满的都是课桌,有的班为了容纳足够多的学生,甚至后门不开,常年关闭,所有人直走前门,那意味着门旁边坐的都是人——现在想来,不知道曾经坐在门旁边的同学现在在哪了呢?这些年你们经历了什么?继续说精力有限,这是不假,总有人说话,老师就一遍又一遍地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总要暂停好多次,惩罚学生基本上是每节课的保留节目,我们也习以为常,就这样度过了整个小学时代,从来不知道是这是“体罚”,这是不被允许的……又跑偏了,我要说的是,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老师每天照常讲课,体罚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检查,继续惩罚未完成的学生……但其实眼里只有那十几个学生,其他人,都成了这几个人的背景,他们的人生色彩,就这样黯淡了,成了灰色了。
在升中学这一刻,以上我的判断就应验了,这十几个学生毋庸置疑是去上学的,他们自己这么认为要去上,父母当然也认为,甚至接下来要说的他们的同学也这样认为,这没什么好说的。要说的是那些所有人都不认为他们需要去读中学的人,有的是直接不读,就此跟着家人去打工了,有的读个一两年也大多辍学,也跟着家人亲戚自此流向大大小小的电子厂流水线,这是我大多数早早辍学的同学朋友的归路。
为什么没有人认为他们应该继续接受教育,现在我是认为,受教育权是我们天然应拥有的权利了,那么,面对这自己放弃、不被所有人重视的我的曾经的同学们,即使没人问我,我觉得我也有回答的义务。哪怕,有一个人问我,假如自己不是“竞赛生”这一份子,而是早早辍学的那一批呢?那么,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这份“骄傲”又会在哪里呢?
还是没有分析到位,即使我们这些多念了些书的人又怎样呢,因为不适应城市,多少人因此而自卑;又或者被僵化的“投喂教育”给搞成了“空心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抑郁,自杀?
所以,他普遍地,所有人都自卑,都不自信。想想看,刚入幼儿园的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么灿烂,再想想上了几年学之后的表情吧!
中考还有一周,听说,老师租了宾馆,两个晚上,最多能拿1000多费用呢。
老妈,一个老农民,说了句大实话,一亩地才收一千块钱呢。
当年我们去中考,在县里哪个学校考试,就安排哪个学校的宿舍。今天,不知道是哪股风呢!
很多农村的诸如我妈我爸的长辈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宝贝孩子有一半上不了初中呢。
他们知道了,会理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