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时起一直钟情于,而且是只钟情于古典文学,对于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颇多不屑,这种偏见直至学到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时才有所改变。及至学至现代文学史时,在事实的教育下观念上才有了巨大转变,一下变成一干现代文学史上诸大神的迷妺,尤其是在散文方面,举凡沈从文、梁实秋、钱钟书、周作人、丰子恺的散文,都成了我的心头好,枕边客。
毕业多年后,忽然兴起一股“民国范儿”,且被推崇到一种极崇高的地位,虽显有些失之太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必须承认,民国真是一个才子倍出的时代,虽然战乱频繁,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经济危机,但文坛上却是群星璀璨,气象万千。再一次证实了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句变工”的客观规律。
与“民国范儿”一起大行其道的,是民国时期那些喜写闲适小品文的所谓冷门作家们,比如林语堂、比如梁实秋、比如丰子恺,这些我从前便很喜欢的小众作家现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欣赏和欢迎,在各种图书排行榜上大行其道,倒是在课本中占据主流地位的鲁郭矛巴老曹都不约而同的退了不止一射之地,诸如鲁迅作品全线退出课本、《雷雨》演出时全场爆笑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当然,从自家角度看,比如鲁迅自有其深刻处,尤其他对人性的冷峻分析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过时。但正如我们虽要在衣柜中备上那么几套正装,但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喜欢休闲装和家居服,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要“端着”,即使以满柜全是正装著称的撒切尔夫人,相信晚上睡觉时也不会穿着她那套特意加厚垫肩,如战服一般的蓝色套装的。所以这几年闲适小品大行其道,也正可从旁佐证人民群众真的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极大自由了。
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周作人下面这段话被引用: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在那篇文章的结尾,周作人慨叹: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当然,如果他可以穿越到现在,那是必定不会有这种叹息了,且不说各种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厅吃到厌,即使一天吃上两家甜品店,怕是也不能在一年内吃完,此盛世与乱世之别也。
虽然物质是极大丰富了,但精神层面上,我们还真没有什么好东东拿的出手,有人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这话说的太过悲观了,但在文学作品层面,如果有人认为现在那些大IP、热门小说能和民国那些大师之作比肩,以《小时代》、《盗墓笔记》与《围城》、《京华烟云》相比,我估计大部分中国人民不会同意。以上,是近期刚读完丰子恺的《慈悲的滋味》后心中一点感慨。
上次读丰子恺,还是十数年前事,此番重温,上学时每日捧读各种现代名家散文的日子又浮现在眼前。但正如每次重读《红楼梦》总能看出些不一样的东西一般,十余年后重读丰子恺,心境也不免大变。身为一名伪画画爱好者,个人表示,在艺术上有造诣的人同一般的文学创作者相比,总是显得与众不同的。
可能因为是画家的缘故,丰子恺的散文选题极广,范围极宽,但有时选取的事件也极小,在树下陪孩子一起看上半日蚂蚁,写出来都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偏偏还都写的很是生动有趣,且结尾总不免有感叹或说理,虽有点鸡汤文的味道,但比那些“我有一位朋友、同学、同事”、“小故事大道理”套路的鸡汤励志不知好看多少。让文字工作者如我,看到最后总不免有些职业病发作,暗暗感叹丰老先生真是早生了几十年,如果生在当代,以他的文笔,怕是篇篇十万加都不在话下。用不了几个月想来就要成为大V了,不过转念一想,即使生在现在,淡泊名利如丰子恺这般,怕也不会对当大V,10万加一类的事情太过挂怀的。
读文如读心,在丰子恺的心中,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从来不是他关注和追求的重点,身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心中所占据的,是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正如其文中所写的那些极小又极有趣的生活琐事所召示我们的,这世间并不缺乏美好的风景,而是你缺乏一双懂得发现美的眼睛。苏东坡曾说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也正是一个寻常院落在苏东坡眼中能呈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景的原因所在了。要想学着发现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我们该怎样做呢,也不必搞什么大张旗鼓的动作,不妨中身边小事努力起,比如少玩手机多读书,少看微信多读纸质书,少追网文多看那些充满生活、艺术趣味的书,比如丰子恺的散文,相信长此以往,我们会更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各种小快乐,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不一样,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抵御各种苦难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