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告诉我们,凡事把握好尺度,少则不足,过犹不及,不温不火,不偏不倚,谓之中庸。
中庸之道,重在度的把握,考验分寸的拿捏。分寸拿捏不准,过度则适得其反。
之前我一老乡同事请我们一家在酒楼吃晚饭,三个大人一个小孩,点了四个菜。
我们吃得差不多饱了,老乡说要再加两个菜,我和老婆连说够了够了,吃饱了。
她还是执意加了两个菜,我们只好意思意思下,又夹了几筷子,还是剩下了。
临离开前,她还一个劲儿地说没招待好,我们只好一个劲儿地说表示感谢,告诉她都是老乡不太客气。
后来她三番五次打电话给我,不是说家里带来点特产要送给我,就是说给我儿子送点礼物,或者说春节了给我儿子个红包。
起初我都委婉拒绝了,但还是熬不住她一遍遍电话,也勉强接受了。
无功不受禄,我们只是同事,只是老乡,暂时也没有什么合作关系,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目前她也没吐露有啥困难,我也帮不了她什么。这样的热情我实在接受不了,于是我找些理由换种方式偿还了她的情义,比如过节请她吃饭,出去旅游了带点特产给她。
去年我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她偶尔发微信给我,我简单回复几句,不再多聊,关系也就慢慢淡了。
常言道,君子之交平淡如水。如果过分热情则让人不自在,让人觉得见外。你们觉得呢?至少我有种感觉。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场景,之前隔壁有家公司,每个周一早上,一大群人排队现在厂大门口鞠躬问好:家人们,早上好!大多数员工都是加快脚步,快速通过门口。我认识的隔壁公司员工跟我吐槽:那么热情让我走过去好尴尬,好几次都是等欢迎的人离开了我才进入。
一件传递温暖、宣导企业文化的“好事”却让员工们反感,为什么?原因在于没有了解员工的心理,行为方式没有把握好尺度。方式不对,热情过头。
许多时候对人过度热情不仅让人觉得不自在,还会让人心生疑惑。
TA为何对我如此热情?特别是平日不熟悉的同事或老乡,几年未联系的老同学或旧朋友,突然联络起来,突然对你热情,不得不让人怀疑TA有何企图。
五年前的同事,我们之间关系一般,前几年一直未电话联系过,也未在微信上聊过,顶多在彼此的朋友圈点过赞。今年夏天突然在微信上问候我,然后要请我吃饭,我因为确实没时间而未应邀。
后来有两次他又说来我公司找我玩,碰巧我这两次都提前与他人有约了,与他相约未果。
终于有一天他说在我公司附近开会,说与我见个面,我刚好无所事事,就答应请他过来宵夜。
晚上我与他在火锅店边吃边闲聊,聊着聊着,他越聊越起劲,最后就谈到了某安保险,问我车险啥时到期?让我车险找他,让我给儿子买份重大疾险等,又谈到了保险条款的陷阱,说保险一定要找熟人买等等。可能我对保险推销存有点点偏见,实在不想继续听他侃,就岔开了话题。
莫名的热情总藏着某种目的,让人莫名的不舒服。
把握分寸,恰如其分,方能让人舒服。
舒服,是人的最佳状态;让人舒服,是待人处事的最高境界。对方舒服了,开心了,一切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