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去去,何处》-李珣
去去,何处?迢迢巴蜀,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恨应同。
词中的“十二峰”指的是巫山十二峰。
终日远行将去向何处?巴蜀的山水相连,远隔这迢迢千里。巫山的十二峰前依旧飘荡着朝云暮雨,凄厉的猿啼声声传到客船,撩动了行人的愁思。她的思想之情就像丁香一样满是愁结,只因离别之后,断绝了故乡的书信,再也不知道一点消息。遥想家中的爱人,她在花丛钱面对着明月春风的美景时,心中的离恨也应与远行的游子相同。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乡怀人的词。陈廷焯曾评论此词:一气舒卷,有水流花放之致,结的温厚。
首句“去去,何处?”“去去”两字连用,足见词人漂泊之久;何处?这个反问,说明词人在路上已经很久了,现在船又停下了,是哪里呢?无论哪里,总之不是家。所以无论风景如何,内心已经没有波澜。词人惆怅无绪之情跃然呈现。反问之后,终于知道这里原来是巴蜀之地,巴蜀历来是瘴疠之地,人烟稀少,自然条件险恶。更何况“朝云暮雨,山水相连,猿声哀啼”令人愁肠百结,无所依托。
词人为何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词中难以捕捉。不过想来不会单纯地去游山玩水,也不是寻朋访友,因为词的基调就是灰暗的,一点没有旅游的兴致,更没有见朋友的愉悦。这也不难推断,词人可能是因为政治,也可能是生意不得不远离家乡,一路艰难向前。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李商隐《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因离别,故国音书绝”多少感觉有点逃难的意味。因为词人不仅仅是远离亲人和家乡,而是逃离家园远离祖国。
百度百科中有李珣的简介
李珣,字德润,晚唐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其妹李舜弦为蜀主王衍昭仪。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原来李珣曾经定居蜀中,祖籍波斯。其兄妹皆非平常百姓,李珣更不可能是山野之人,那么此次巴蜀之行反倒更为迷离。不过在词中,李珣只字未提国家如何,反倒惦念远方的佳人,想她远在千里之外,想我就如同我想她的心情是一样的,虽然明月如水,鲜花娇嫩,但因为形单影只,虽然美景当前,因为爱人不在,也无心欣赏。
花间派词人,李珣并不出名,起码不如温庭筠出名。但是他的词风词韵,与温庭筠如出一辙,值得静心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