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兰克林效应
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换言之,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
看过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的故事吗?
小王子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上生活,有一天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玫瑰花。小王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花,于是他每天细心的呵护、照料,他觉得这是宇宙里唯一的一朵玫瑰花,比所有的花都美。后来有一天他来到地球,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几乎完全一样的玫瑰花。那一刻他才知道,他所拥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是不知为什么,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那朵玫瑰。直到小狐狸跟他说:“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和心血,才使你的玫瑰变得美丽。”
小王子恍然大悟,正因为他浇灌过她,保护过她,陪着她一起说话,陪着她一起沉默,所以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同理,生活中的每个女人,都像一朵平凡普通的玫瑰,只有他心甘情愿为你付出过,你才能成为他的一枝独秀。
2、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心理学家威利·詹姆斯说过,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质是渴望得到别人重视。
肯定和赞美,会让当事人感觉到被需要,是获得价值感、满足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在两性关系中,称赞、夸奖会在一点一滴的良好互动中对对方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让他变得更好,让你受益,让彼此情感升温。而且这种心理暗示也会让被期待者在无形的力量助推下,按照你的期望去做。
妻子的浪漫旅行2里的包文婧,就是一个懂得欣赏、赞美老公的典范。包贝尔在别人眼里的个矮、光头、小眼睛,在她眼里就是超帅、能干、优秀。结果就是,旅游出行,包贝尔会任劳任怨的帮她打包行李。
3、刺猬法则
冬天,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拥在一起取暖,可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会把对方刺伤。几经折腾,他们调整了姿势,拉开了距离,不但可以取暖,还保护了对方。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写道:“精神分析的证据显示,几乎每一种亲密的双人关系(婚姻、友谊、亲子关系),只要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反感和故意,只是被压抑而毫无察觉。”
诗人皮考克说:“爱中必然有恨。”
这些言论都表明:在所有的感情或关系中,都会有对立情感的存在。
而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对立的情感呢?压抑自己还是远远离开?
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刺猬的相处之道。正视过程中彼此不同的感受,尊重彼此兴趣爱好包括性格上的差异性,并适当的给彼此空间,让相处更加自在舒适。
刘若英曾在书中写出她和老公的相处方式:
她的家里有两个书房,分别在房间对角线的最长距离的两端,常常是进家门,一个往右一个往左,共用的空间只有厨房和餐厅,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独立,在共同的大房子里爱着彼此。
他们常常分开去看各自喜欢的电影,他们没有用爱的名义绑架一个人去在他本来不喜欢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和时间。他们各自有独立的空间,互不干扰。
她说,只有一个人能够生活的很好之后,你才知道该怎么样跟别人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好像他们不太相爱,实际上,他们更懂彼此,知道彼此的需求,爱得通透而自在。
真正爱一个人,就是让对方活得像自己。
4、德西效应
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转变成道理就是:在所有关系中,单方面的一味付出,不但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还会让对方感到理所应当。
这让我联想到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曾经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优雅的高中老师,有一天,她恋爱了,为了得到恋人的重视,她不断以卑微的姿态去讨好对方,用身体、爱,甚至是尊严,却始终得不到对方的重视和珍惜,最终悲剧收尾。
生而为人,请多为自己活。即使再爱一个人,也不要做“舔狗”、奴隶、免费保姆,要先学会尊重自己、取悦自己。只有自己足够爱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就像情感导师涂磊老师说的:勤俭是一种美德,但不能只苦了自己,否则男人一定会理所当然。贤惠是一种付出,但不是为了讨好男人,否则男人一定会自以为是。撒娇的女人未必好命,但自爱的女人一定会让男人珍惜。失去了自我,还拿什么去爱,活出了自信,才会让男人害怕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