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地的工作 & 独立生活与社交礼仪的宝贵学习机会
Day 1:
来到了七日塘农场,孩子们开心地跟农场的老师们问好,喊着狗狗们的名字,熟门熟路地放好行李。午休之后,开始参观农场——春天的农场生机勃勃,而且,竟然有一片桑树林,结满了紫红色的桑葚!学校里有一棵桑树,今年稀稀落落的结了几条桑葚,孩子们天天去看桑葚有没有变红,而这里竟然有这么多,简直可以吃到饱!孩子们幸福得快晕过去了,有孩子说感觉像到了天堂(希伯莱神话刚讲过天堂的幸福生活——人类有吃不完的水果)。
把田埂上的杂草锄掉,然后把排水沟挖深,田埂垒高。实打实的体力活,两人一组,轮流休息。
休息的孩子发现稻田旁有条小溪,里面竟然还有小小的荷叶。他们让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说这是浪荡子(上学期中国创世神话讲过,浪荡子是荷叶上的水珠变的)。
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休息的时候,男生们玩球玩棍子,女生们热衷于帮狗捉蜱虫,她们无比同情被蜱虫咬的狗狗。
Day 2
放水泡田喽!原来要好久才能把水放满。筑堤坝,玩水玩泥玩个痛快。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起垄,平土,挖沟,种黄豆。“布手知尺",黄豆之间要隔两个手尺的距离哦。
夜间上山探险,静静地感受夜晚——脚底的崎岖,树林的芬芳,虫儿的合唱,明亮的月光。没有拍照。
Day 3
趁着清晨的露水,采摘嫩叶,做成清明百草茶。
原来插秧是这样的:先把育好的秧苗取出来。
牛拉着犁把田基本整平。
再用一根大木头把田细细地整平。都成小泥人了。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Day 4
采艾叶,做清明果。
活力农耕的胡萝卜,充满了光,咬起来很有韧性。
去年在农场的最后一个小时用来做主课本,最后匆忙收拾行李,扔了一地的垃圾走了,很是愧疚。今年把主课本留着回家做,我们从容地收拾行李,把房间打扫干净。
在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给予我们机会,累积生命的可贵经验。
农耕回来之后,就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生活能力和社交现象,与家长们进行了沟通,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对孩子,对家长,对老师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有几个孩子洗完衣服就是这么晒的:
当时没带手机拍照,这是我回家后模拟的。这些洗了衣服的孩子还算勤快的,大部分孩子四天都没洗衣服。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意志力的引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在学校吃午饭和加餐,是有比较细致的规则的,例如:
要洗手;
要排队;
大家都爱吃的菜(比如西红柿炒鸡蛋)每人先盛一勺,保证大家都能吃到,如果大家都盛完还有剩,吃完自己那份可以再盛一勺;
吃披萨拿了第一块之后,按顺序拿,不要从中间挖;
吃馒头花卷面包水果,不要摸来摸去,先看好要哪一个,直接拿那一个。
天天重复,孩子们在学校都做的挺好的,而且学校的加餐也是按人数来的,比如送到咱班的披萨阿姨会准确地切成20块(19个孩子+主班老师),所以觉得他们的用餐礼仪还挺好的。
可到了陌生的环境,不确定的食物份量,老师有时在忙别的没在餐桌前,就看到以前没见过的情况。
第一天吃完午饭,有几个位置留下了骨头没收拾,谁都说不是自己的。晚饭前提醒,还是有几个没收拾。我说希望大家都记得,如果明天还是这样,那我们只能固定位置坐。第二天早餐还是有,从中午开始,我们就固定位置,谁没收拾就叫回来。
A把头伸到粥桶里去闻味道,头发进了粥锅。
B用手指蘸粥桶里的粥尝味道。
C在加餐前面用手捂着嘴打了个喷嚏,然后就伸出这只手去拿加餐,被我拉住了,请她去洗手。
D把西红柿炒鸡蛋里的一大半鸡蛋都挑自己碗里了。还有一天早餐,他排第一个盛饭,我看到的时候,他一边叨咕着”我最爱吃韭菜炒鸡蛋了“,一边猛往自己碗里盛,这个菜被他盛走一小半,我说后面还有19个同学呢,即使爱吃也只盛两勺就好了。我当时心里想,这盘韭菜炒鸡蛋的份量有点少啊。后来吃了才知道,这是咸菜,炒的可咸了。D这半碗吃下去,得喝多少水。
E义愤填膺地说F一直在田埂上溜达没干活。语言之锐利,直接把F说哭了。
拔萝卜的时候,老师说每人拔一条,G拔了两条,旁边的同学说她,她就把一条萝卜给了H,同学又说H怎么有两条,H委屈地说“不是我拔的,是G给我的呀。”后来我看到G手里只有一条了,我问她那一条呢,她说扔地里了。我说扔地里就浪费了,正好M没拔到萝卜,你去找回来,给M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