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母亲怎么办?第一位母亲让大儿子学孔融,让梨给弟弟,第三位将苹果一分为二,二人均摊;第二位母亲让儿子比赛,胜者拥有。三位母亲看似都有道理,但我认为最合理的是第二位。
我为什么不同意第一位母亲的做法呢?因为她曲解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并不是自己不能吃到梨,而是把大的让给哥哥,自己吃最小的,。孔融与哥哥都能享受到梨子的甘甜,只是宁愿自己少享受一点罢了。而这位母亲所谓的学孔融,实际上是剥夺了一个儿子享受梨的机会。老大在让梨的同时,心里也许在诅咒:吃吧,吃吧,噎死你个臭小子!如果这样的心态持续下去,当他的母亲不在的时候,他还让吗?不把小弟按在地上暴打泄愤才怪!
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儿子真的把让看成是天经地义了,就像当年我们宁可自己饿着肚子,却把粮食让给兄弟国家那样,觉得那是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然而结果呢?是兄弟国家对我们反目成仇,一面吃着我们的让给的大米,一面把枪口对准了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伪君子或傻帽,希望母亲们别这样做。
严格地说,只有第三位母亲是在分苹果,而其余两位并没有将苹果分开,只是做了处理。然而这样分的做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为什么?因为这里只有母亲的作为而没有孩子的参与。须知公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往往是争取,协商乃至妥协的结果。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像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等待苹果公平地掉在自己的嘴里,孩子的将来可想而知:或是思想的懒汉,或是行动的懒汉。
对于第二位母亲,我只能为她点赞。我之所以给她点赞,是因为她的眼里并非只有苹果,而是有着孩子的未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时说过的名言,在她的行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让哥俩去竞争,获胜者才会拥有这只梨,虽然眼下看来对弟弟有些不公,但从长远来看,却更能促进他们竞争意识的觉醒。
想一想,这种竞争意识是多么重要啊!当年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让大家在一起吃大锅饭,结果是锅里的干饭渐渐变成了稀粥,百姓忍饥挨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改革开放,打破大锅饭,鼓励竞争,国家才焕发了生机,在实现温饱之后,又在走向小康。
国家的发展如此,个人的发展也是这样。孩子将来所要面临的人生关口,中考、高考、就业……哪一样没有竞争呢?只有自己的本领达到了,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生的赢家。
孩子成为人生的赢家,何愁没有苹果吃?(97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