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懂得东西很广泛,却依旧没有很成功呢?”下面有一个回答戳到了我:“因为懂的很多,却肤浅的可怕”看到这个回答,让我开始进行反思,我觉得这似乎也是我现在的处境。看起来什么都懂,做起来却不一定做的好。
我是一个对未知充满好奇的人,这一度让我自认为是一个优点,但是现在我必须辩证地来看待“好奇心”这个东西,对外在的世界充满好奇,并愿意去了解,这是好事,至少有行动,但是如果对很多东西都好奇,往往陷入一个精力过于分散的困境,本来研究一个事物的精力要分开来研究10个事物,那么结果就是对每一个事物的了解都止于表层,但是别人提起来你往往又能说出些东西,这样就容易让自己以为自己真的懂的很多,如果真的要具体详细地叙述或者进行实际操作,又会发现自己其实真没那么厉害。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被信息轰炸着,往往一开始想着要做的事,一上网就又迷失在信息的大海里,以前的我没事就喜欢刷微博,从这条微博转到那条微博,往往要浪费很多时间,但是收获的东西却很少,现在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把社交软件关闭,先把手上的工作做好,在刷微博时也只看几个重要的分组,这样可以提高刷微博的效率。看书也是如此,我是个挺喜欢看书的人,看的书也很杂,有时候也安慰自己,很多书不是看了就会有用,就像乔布斯学习字体设计也没想过以后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时候看书就真的只是局限于看,而没有思考,一本书说起来的确是看过,但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这样就又进入了懂得多却肤浅的困境,看到采铜在知乎说过读书分几个层次“看书的方法,不仅要看作者写了什么(一层),还要琢磨文字背后的意蕴,那些弦外之音(二层),还要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要这样写(三层),还要去想想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框架和策略在组织这本书,以及在各种细微处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四层),当然更重要的是,以上的这些分析对你自己的现实和精神世界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是否能启发你、引导你、改变你……(五层)”,现在我依然喜欢读书,不过我尝试着思考并输出,我开始尝试着写书评写读书笔记,看完一本书如果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哪怕只是一点也不算白读了。
现在我把“懂的很多,却肤浅的可怕”这句话贴在了电脑上,时时提醒自己要把精力花在重要的事情上,不要无谓地浪费时间。
互联网的浪潮一浪接一浪,我们要努力学会踏浪,而不是被浪拍死在沙滩上。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就不辜负这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