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来,已经发生的太多孩子自杀事件让人心痛。很多人也许会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面对现在高压下的孩子,父母、老师、亲人朋友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认识和面对这种自杀现象?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而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孩子们也在想这个“根本问题”。可惜,作为孩子的父母、老师的我们,却很少看到和了解孩子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也很少去考虑人生“值不值的活”的问题。也许活着已经麻木,也许活着只是一种惯性的存在了。
据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居全球第一。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也就是说,每5分钟,就有一名青少年因自杀离开这个世界。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其中58%为跳楼,20%为服毒。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排名第二的死因,仅次于意外事故。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复杂,是由个体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关系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心理因素、家庭关系因素及社会因素包括各种严重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家庭不和、亲子关系不良、语言躯体暴力及虐待、同伴关系不良等等,这些因素在特定的时刻往往对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起着“扣动扳机”的作用。
虽然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但并不是没有脉络可寻。综合各方面的相关研究来看,学业压力、师生冲突、家庭冲突(亲子关系)、异性(恋爱)关系、心理障碍等是促发青少年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师生冲突、家庭冲突(亲子关系)、心理障碍等的产生基本上都与青少年学业压力相关。2014年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认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统计结果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中小学生压力主导型自杀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崩溃性自杀,由于持续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自我耗损过度而崩溃,导致突发自杀或者计划自杀;另一类是羞辱性自杀:在言语暴力或身体暴力环境下,导致自我耗损到一个极限而导致自杀。
很多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出现让父母老师大为意外,这也许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自杀行为的隐蔽性,一个是父母老师的关注盲区。一般来说,在采取自杀行为之前往往先发生自我伤害的行为,有研究显示一个完成自杀的个案平均会尝试8~25次的自我伤害行为,不幸的是这些自我伤害行为没有被发现并得到有效干预。
国内专家经过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自杀者在采取行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在心理上要经历三个阶段,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的形成阶段、内心矛盾冲突阶段、行为选择或平静阶段。也就是说,自杀行为的出现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根据一些危险的表现和信号通过深入了解来识别潜在的自杀者。
比如警方在调取小林生前使用过的手机后发现,小林曾与好友QQ聊天时说“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后来的聊天记录中也有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等的情况,一些学生也反映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
下面是青少年自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危险征兆和信号: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行为;
公开或者私下说过要自杀;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搜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流露出绝望、无助的情绪,以及恨自己或对社会感到气愤;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有自伤自残行为,比如划伤等;
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损失,如因父母离婚人为失去父亲或母亲;
突然的性格改变、攻击性、闷闷不乐、情绪失控、经常哭泣等;
新近从事高度危险性的活动,或者正常进行的事情突然中断;
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
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逃学、逃课、离家出走等;
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或胃痛,月经不规律,感觉麻木、无动于衷等;
在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药物;
……
不管是自己,还是同学,老师还是父母,一旦发现这些征兆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的进行自我求助或者进行相关援助。学校和老师应该宣传和引导青少年提高自我求助的意识,并有责任营造相互关爱、没有语言和身体伤害等暴力发生、不歧视、不漠视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老师、家长等发现相关征兆后应提供相应的援助,但是切记不要进行简单的说教,稳妥的做法是建议或陪同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报告学校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深入了解和评估后决定如何处理。
成长是艰难的,但是不能成长就会更难。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关爱和支持更有价值了。
愿更多的人去关爱和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脱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