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的时候,下大雨,送朋友走的时候路过了书店,匆忙进去,买了一本幽微的人性,用两天时间时间看完。书里面很多是谈话节目的内容,通俗易懂,读起来不费劲。
有几点感悟,首先是人的成长需要一个健康的家庭,小的时候需要父母对他的关心爱护,才能保证他精神人格的充实。不孤僻不激进不极端不仇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人格健全的必须条件,健全的家庭环境代表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充满温暖关爱的父母亲,良好的家庭氛围。
其次,根据李玫瑾教授分析的一些案例,我能看到有时候人遇到极端人群的时候,要懂得巧妙的的转化和自保。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与别人争锋,咄咄逼人,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一句无心之言可能戳到别人最隐秘的痛处,放在一般人,也许就忍受了,也许放在极端人那里,也许会引发他的恶毒的念头,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蒋勋说红楼梦也有类似的观点,里面袭人和晴雯,截然不同的个性,造就了她们不同的归宿。袭人的大度明理,懂的忍让,相反晴雯却个性刚烈。
另外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社会化的程度,也是他行为处事的一个决定因素。良好的教育让他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有技能,具备良好的社会关系。罪犯去杀人的时候,不见得因为他有多恶毒,也可能是无知者无畏,除了杀人别无他选,也许是因为没钱,也许是因为很小的恩怨。良好的教育,能够开阔一个人的心胸和眼界,遇到小事不会耿耿于怀,分的清轻重。不至于想用最极端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用理智去解决问题。
杭州杀妻案刚刚过去不久,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讨论,甚至出现的无底线“下水道”梗。
人们迷惑的是,为什么那么小部分人会那么丧失人性,在李玫瑾教授的观点中,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天生的性本恶的白眼狼,我们要懂得识别和远离这一类人。另外社会发展到今天,农业社会形成的人际网已经逐渐瓦解,我们父母一辈的农村人,做一件事可能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我,我以后怎么在这个集体中生存下去的问题,而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关联性变弱,约束减少,会导致一部分人的越格行为变得方便更容易实施,失去了道德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