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按摩》:诗意化文字中的媒介环境变迁(6/10)

此书为笔者选择5本传播学主题丛书中第1本。



一、书籍简介


书籍封面
思维导图

《媒介即按摩》是20世纪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麦克卢汉撰写的一本以媒介环境变迁史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学著作。


要认真读懂本书,就应从作者开始了解。


麦克卢汉的作品文字都较为诡谲俏皮,在当时的年代,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客观来看,认可他的人中大有官方报刊杂志推广他的思想与观点,如《国家》杂志曾在1964年将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更有甚者宣告他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塔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而诋毁他的人则以他的文字风格来抨击,认为麦克卢汉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不论是思想还是文学,都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在做评价的时候应带上客观的眼镜,不单从主观情绪出发,既看到其的贡献,又适当指出其不合理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出现过三次麦克卢汉热的三次高潮。


第一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遍及全球;因其1964年的代表作《理解媒介》的出版而起,又因其思想的超前而短命。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于20世纪70年代黯然消逝。

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1世纪10年代,因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起,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作者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做出了常人不敢想象的重大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共获得五个学位,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榜样及伟大的学习对象。



二、阅读经历


说实话,本人心思较为浮躁,沉不下心,不是很喜欢阅读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书籍,除非是自己很感兴趣的领域,否则无法认真耐心地将它认真研读。


但《媒介即按摩》一书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燃起了本人的好奇心。在其中的“按摩”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去探索。



三、读书感想


(一)“媒介及按摩”是“戏言”


“按摩”这一看似荒谬的词语实际上符合麦克卢汉反常的研究方法:探索而不做结论,并置而不做分析,铺陈而不做归纳,发现而不做判断,定性而不做定量,形而上而不做实证;偏重马赛克图像,不搞量化描摹,即“我不解释,我只探索”。


这是麦克卢汉用他诗意化的文字、及艺术的语言去描绘媒介对人的强大影响。这与他曾深入钻研过文学与哲学有关。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曾说过:“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此观点说明了其认为在新时代下,人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


(二)“媒介及按摩”是真言

1.媒介及按摩是一个时代


“一切媒介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完全彻底的。媒介影响的穿透力极强,无所不在,在个人、政治、经济、审美、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我们的一切方面无不被触及、被影响、被改变。媒介即按摩。不了解作为环境的媒介,对任何社会文化变革的了解都是不可能的。”


在新新媒介兴起的时代,麦克卢汉犀利地评价了媒介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深刻地阐述了人类所发明的媒介机构是如何构建人类环境的,而被构建的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自身的因果循环,展现了其在传播学领域颇高的建树和超前的媒介眼光。


每一种媒介诞生时,对于当下的时代都是新颖且具有未知的神秘怖性的,势必会在民众之间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慌,而计算机的产生再次颠覆了传统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习惯了单一输出模式的受众被置于舆论的中心,让他们能思考、能发声,而不止是跟着媒介随波逐流。


2.媒介-环境-人类的循环因果


“人创造的环境成为他的媒介,借此,人界定自己在环境中的角色。”


人是用什么来界定自己的?尤其是在媒介中。书中认为,媒介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充当反馈者的角色,不同的媒介使我们感受到不同环境的自我,不同媒介环境造就不同时代的“我”。

即人类所发明的媒介机构是如何构建人类环境的,而被构建的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自身的因果循环。


不同的媒介搭建不同环境,并且这是人类无可逃避的。人类可以违背媒介本身的性质方向去使用或远离媒介,但人类无法逃离既定的社会媒介环境。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会搭建与其所匹配的媒介环境,最终会在媒介的“按摩”下表现出越发切合人类社会的贴合感,让人类在此环境下适应并配合。


3.媒介的“后果范式”


麦克卢汉这样解释媒介即按摩的含义:“媒介作用于人类感官的比率,渗透其中并对其塑形和改造”。理解媒介即要联想到媒介带来的后果。后果不止发生在观念层面,而致力于改变现实。


媒介的后果是在“统一场”中“环视”的结果。在书中,麦克卢汉引入海森伯的“统一场”理论,并结合“环视”一词,从性质和方式上规定了后果范式的规则。在统一场中,各种要素的作用是同时同步的。媒介的按摩不再仅仅作用于单一肢体或感官,而是同时触及全身。这隐约暗示了单向传播的重大改变,也突出了媒介的感性特征。


(三)媒介即警钟


“按摩?如何按摩!”这是麦克卢汉在书中首先提出的问题。


这更像是一种警示,媒介总是以一种麻痹人意识的效果对人产生影响,媒介的变迁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互联网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它还通过“按摩”带给我们知觉上的麻木和记忆消退的伤害。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媒介,是对我们的感觉、认知和记忆的全方位护展,它通过对人的全方位“按摩”,带来甚于传统一切媒介的更为强烈的麻木效果。用达伊基的话说互联网通过“按摩”,“改变了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心甘情愿地融入其中,以至于“我们给计算机编程的同时,计算机也在给我们编程”。我们不再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直觉去行动,而是心不在焉地敷衍了事。


(四)总结


媒介即按摩既告诉了我们媒介对人类社会及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其背后隐藏的含义,而不只是盯着媒介的技术手段或媒介传递的信息。保持清醒不被环境过度影响,混淆虚拟与现实。


借用麦克卢汉一句话:


“只要乐于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就绝对不会是什么必然的事情。”


身处时代的漩涡,新时代新闻人应保持敏锐与清醒的眼光,你将会发现在那庞大的信息涌动的背后,媒介构建的环境是怎样让人疯狂的。


加油,不要迷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