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随笔||变局中的深思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嬗变及个体清醒之道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周期概念,而是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系统性变革的深刻概括。这一变局既体现在大国力量对比、文明形态转移等宏观层面,也渗透到社会结构重组、个体生存方式等微观领域。
面对新旧交替的纷扰,如何在体制内外保持清醒与独立,成为每个个体和群体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笔者不揣浅陋,将从东西方历史与现状的双重视角,剖析变局的多维表现,并探讨清醒与独立的实践路径。
宏观层面的变局,本质上是国际权力结构、文明互动模式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根本性调整。
1.大国力量对比的历史性逆转
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与冷战后的“一超多强”体系,因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而动摇。根据英国智库预测,美国可能在2025年失去全球经济第一的位置,中国则凭借制造业规模、数字技术优势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影响力,加速向世界舞台中心迈进。
与此同时,印度通过“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成为东西方竞相拉拢的对象,其经济增速连续20年保持8%以上,展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力。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标志着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逐渐向多极化过渡。
2.东西方文明的再平衡
西方长期主导的“普世价值”叙事正遭遇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内部深陷民主制度僵化、福利负担过重、人口结构逆向发展等困境;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通过儒家文化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治理的新范式。
汤因比曾预言,中国文明可能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思想资源,这一判断在数字时代的治理实践中逐渐显现——中国通过金砖国家扩容(如印尼、哈萨克斯坦加入)和“金砖+”模式,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声,形成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制衡。
3.全球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数智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的迅猛发展,既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加剧了治理赤字。传统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国际秩序,难以应对跨境数据流动、AI伦理、网络安全等议题。
例如,《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蓝皮书(2025)》指出,数字技术的无边界性使全球安全治理复杂度陡增,而中国正通过参与制定数字规则、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宏观秩序的震荡必然引发微观层面的连锁反应,表现为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与个体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
4.社会结构的原子化与再组织化
在西方,过度个人主义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民粹主义与身份政治撕裂公共空间;而在东方,传统家庭结构与社群关系因城市化、网络化加速解体。
例如,伊朗解除对谷歌和WhatsApp的访问限制后,信息自由化冲击了原有的宗教权威,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重新定义身份认同。这种“原子化”趋势下,新的组织形式(如线上社群、跨国NGO)成为个体寻求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5.技术对人性与伦理的重塑
虚拟现实、基因编辑等技术模糊了物理与数字世界的边界。人们通过算法推荐获取信息,情感表达趋向即时化与碎片化,甚至出现“数字孪生”人格的分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言的“极端的年代”在技术加持下加速到来:一方面,技术赋能个体突破地域限制(如远程办公);另一方面,算法操控加剧认知偏见,形成“信息茧房”。
6.生存环境的不可逆危机
气候变化与资源枯竭从抽象威胁变为现实挑战。北极冰川消融、极端天气频发迫使人类重新思考发展模式。例如,太平洋岛国居民因海平面上升被迫迁徙,这种“气候难民”现象暴露了工业文明与生态系统的根本矛盾。微观层面的环保行动(如零废弃生活)与宏观政策(如碳中和目标)形成互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
在新旧秩序交替的混沌中,个体与群体需在批判性思考与实践中找到平衡点,保持清醒与独立。
在西方,体制内精英需直面民主制度的失灵。例如,欧洲在“去风险化”与对华合作间的摇摆,反映了其战略自主性的缺失。而在中国,公务员体系通过“三项全球倡议”(发展、安全、文明)推动国际治理改革,同时在国内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反腐与法治建设1624。体制内清醒的关键在于:既维护制度稳定性,又以创新思维应对变局,避免成为既得利益的维护者。
民间力量通过社会运动、文化创作等方式参与变革。例如,阿根廷米莱政府以“休克疗法”挽救经济危机,背后是民众对传统政党的失望与求变心态;孟加拉国学生游行迫使独裁者下台,彰显青年一代对民主的追求。个体需培养批判性思维,警惕“后真相”时代的情绪操控,同时通过跨国协作(如气候行动网络)放大影响力。
7.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
西方需摒弃“文明优越论”,承认多元现代性的合法性;东方则应避免陷入“受害者心态”,以开放姿态吸收技术与管理经验。例如,中国通过中欧班列深化亚欧市场联通,既输出产能,也学习欧盟的绿色转型经验。这种互鉴要求个体在文化认同上保持“流动性”,既不盲目崇拜外来模式,也不固守传统窠臼。
8.技术伦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面对算法霸权,需重建“科技向善”的伦理框架。简单AI等工具虽提升效率,但人类需坚守主体性,防止异化为数据的附庸。教育体系应强化哲学思辨与人文关怀,培养“T型人才”——既精通专业技术,又具备历史视野与道德判断力。
百年变局既是挑战,亦是文明跃迁的契机。宏观层面的秩序重构与微观领域的生存革命,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无论身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清醒与独立的核心在于:以批判性思维穿透迷雾,以合作性实践凝聚共识,以人文精神抵御异化。
唯有如此,个体方能超越时代局限,在文明的长河中留下理性与温情的印记。正如汤因比所言:“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对挑战的回应方式。”面对变局,我们的回应,将决定下一个百年的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