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可而止:在变局中寻找平衡的智慧

文/储昭縉

一、文明的刻度:从“中庸”到“非攻”的千年回响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适可而止”的智慧如一条隐形的丝线,贯穿于哲学、政治与生活的每个角落。孔子曰“过犹不及”,墨子倡“非攻止战”,老子言“无为而治”,这些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度”的精准把握。正如《礼记》所言:“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并非平庸妥协,而是对极端主义的否定——如同茶倒七分满,既留出呼吸的空间,也避免满溢的烫伤。

    墨子“非攻”思想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尤为凸显。俄乌冲突中,北约的持续东扩打破了地缘平衡,而中国倡导的和平对话机制则体现了“止战”的智慧。墨子曾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这与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当某些国家以“民主输出”为名行干涉之实时,中国的“适可而止”恰似一剂清醒剂——不强加意志,而是以“一带一路”搭建合作桥梁,用共赢取代零和博弈。

二、微观与宏观的辩证:从个人到国家的“度” 

    在校园生活中,“适可而止”的智慧无处不在。曾有一位同学为备战竞赛每天学习至凌晨,最终因过度疲劳住院,这恰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反观那些懂得劳逸结合的同学,他们像斯诺克选手般精准控制击球力度——每45分钟专注学习后必留10分钟冥想,既保持效率又守护健康。

      放大到国际舞台,这种平衡更为精妙。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过度打压,如同将茶水倒满至杯口:TikTok事件中,以“国家安全”为名的禁令反而激发全球对数字主权的反思;而华为的“备胎计划”则展现了“留三分余裕”的东方智慧。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灭越后仍穷兵黩武北上争霸,最终被“三千越甲”吞没,恰印证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警示——追逐霸权者往往成为更大危机的猎物。

三、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答卷:在鼓噪中坚守定力 

      面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喧嚣,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当某些国家热衷于打造“小院高墙”时,海南自贸港却将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进博会的展台却逐年扩展。这种“积极有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正是“无为而治”的现代表达——不是消极躺平,而是遵循规律、顺势而为。 

    在舆论战场上,中学生的声音亦可成为清流。当西方媒体炒作“新疆棉”事件时,成都高中生自发拍摄纪录片《我的新疆同学》,用真实生活反击污名化;面对网络极端言论,深圳学子创立“理性青年社”,以“话留三分好”的姿态开展文明对话。这些行动印证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我们不必声嘶力竭,但须言之有据;不必盲目跟风,但要站稳立场。

四、我们的行动:以青春之我铸就平衡之锚 

      作为世纪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定义者。在校园辩论赛中,我们学习墨子“兼爱非攻”的沟通艺术——即便观点交锋,也坚持“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化身“文化摆渡人”,用《中国诗词大会》式的创意短视频,让中庸智慧跨越语言壁垒。 

    更重要的是培养“全局观”思维:

1、在科技领域:既仰望星空追逐AI前沿,也警惕“元宇宙”过度虚拟化对现实人际的侵蚀; 

2、在生态保护:支持新能源革命时不盲目否定传统能源,理解“碳达峰”需要渐进平衡; 

3、在国际视野:关注俄乌局势时不止于情绪宣泄,而是探究历史经纬与和平解决的可能。

五、结语:在满与空之间寻找永恒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刻在良渚玉琮上的古老智慧。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必做非黑即白的“键盘侠”,而要成为执掌分寸的“平衡者”。当全球陷入“新冷战”的焦虑时,中国青年当以“茶倒七分”的从容,既坚定捍卫核心利益,又以“话留三分”的智慧广交朋友。

    两千年前,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急流勇退,最终成为一代商圣;而文种贪恋权位,终被赐死。历史的镜鉴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攫取多少,而在于懂得何时停止。

    让我们以适可而止的智慧,在变局中书写属于世纪新时代的华章——不疾不徐,不骄不躁,让世界听见中国青年理性而温暖的声音。

——完结——

谢谢!

(2025.3.22 云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