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中,是唯一未曾中断其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其民族精神也在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但在谈到其民族精神时,不免有这样的观点: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观念极深,陈陈相因的宗法伦理制约着人们,食古不化的旧习难改。
还有一些更是大谈特谈中华民族的惰性。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而问题的另一面: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才是民族精神的主流。
这一点,在历次的农民起义中表现的最为充分。
从陈胜、吴广到义和团,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中,每一次社会激烈变革时,都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质。
历次农民起义,有轰轰烈烈的、有遍及全国的、有历时十几年之久的。在这些农民起义中,有次仅两百人的农民起义,其民族精神表现的由其淋漓尽致。
那是清政府在镇压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农民起义之后,白莲教的一个分支,由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在河南滑县、河北临清一代,组织当地农民发起的。
本打算9月15日这天,河南、河北同时起义,利用宫内太监的关系,一举攻占皇宫。
不料有人告密,李文成在河南滑县被捕。为了不失时机,天理教另一位领导人林清,决定按计划行事。
9月15日正午时分,起义队伍按预定计划来到东华门、西华门。在参加起义的六名太监发出信号之后,起义军一举攻入西华门,与守城的禁军发生了浴血奋战。
这起两百人的起义,竟然毫不畏惧地打入了皇宫。
尽管这次起义缺乏明确的目标,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却创下了自汉唐宋明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举国震惊。
这种无所畏惧与腐朽统治者直接较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最充分的表现。
这次起义,虽然对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没有产生直接作用,但它却象一把尖刀,插入了清王朝的心脏,使它流血不止。嘉庆皇帝也因此而颁发了“罪已诏”。
从此后的清王朝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到咸丰帝时,两广的太平军、淮北的捻军、广西的黑旗军………,暴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见其中华民族精神之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