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局外人看来,大学生放纵到稍显颓废、淡然到忘我。在晴空明月高挂的夜晚,两人背靠背坐在天台的长椅上,数着星星,时而夹杂挑逗情话,这是局外人描绘的浪漫;齐聚三朋四友,谈着各自的大学理想,即使未探明天高地厚,也能热情满满地将之实践,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些是局外人看来的自由。
事实上,大学生活并非如此,如果非要说得委婉一点,那么至多可以说成是:大多数人不是这样,他们而是虽表面从容淡定,内心实则孤独、彷徨。
其实,这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虽然难免出现所读的学校及专业与意志不相符,但至少算得上是一名青年小知识分子,只需按部就班地等取毕业证书。在人才辈出的学校有时难免感到自己的平凡与弱小,但当行走在朴朴大众的街头浏览着那一个个平凡的身份、职位,回到家有来自亲戚朋友的奉言赞语后,那颗不平衡心的心早已得到安抚。所以乍一看,他们似乎很淡定。
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却又充满了孤独与彷徨。
生活中,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诺大的学校独自行走一段时间后,才感生活的不习惯。而此时,不巧的是那些当初经常与几个要好的高中同学谈笑行走的回忆突然翻涌,生起的失落与黯然,时常莫名地产生惧怕,惧怕长此以往,成为大众人群里的独行侠,因此决定不顾一切,跨越各种障碍,尽力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哪怕迎合也好。放假后回到了自己的老窝,与高中同学久离别后初次相聚,叙说着各自饱览过的大学失落与心酸,因共同的感受而相泣畅饮。然而,在一年,两年,甚至三载后,每个人在自己的兴趣目标领域扩大的专研、开拓开缩减了起初的共同语言,旧圈开始散涣,最糟糕的是销声匿迹。
学习中,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他们猝不及防、无所适从,拼尽全力惯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在期末考试后却换来了微小甚微的成果。一直以来,被同学、老师认同、赞扬的讲台、课堂发言,而时下对于教授、讲师的提问,一百多人的台下回应寥寥无几,使得课堂氛围稍显尴尬,这种场景貌似有点事不关己的味道,也许这是各自的大学发展目标不同导致的。于是,就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坚守以前的清律习惯,还是该随同这股涌流?
发展道路中,在进入那充满谜题的学校后,作为过来人的一些高年级学生跟他们说:“可以多参加兴趣社团和学生组织,提升处事能力,开拓人际圈”,也有人说:“大学课余时间充足,可以出去多做做实习、兼职,增强实践能力,还能获取经济来源”,还有人说:“即使进入大学,也要坚守学生的基本职责:学习,创高绩点,拿奖学金,争做学校成绩的佼佼者”。
于是,他们就开始冥思苦想:我该选哪条路呢?咦,对了,以前同学们不是都说:“一件事即使没做过,但是只要对它感兴趣,就会成功吗”,而且一直以来,自己也是肯定这种观点的。于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幸的是在这个虽感兴趣却从未接触的领域老是碰壁,老是受挫,于是渐渐地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其实大多数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的彷徨与孤单,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根源在于:过于沉醉于过去的辉煌、展望于未来的美好,而忽略了去练就一颗静于当前的心的习惯。
殊不知:之所以对它感兴趣,是因为擅长它;之所以对它不感兴趣,是因为从未尝试过它;之所以对感兴趣的变为不感兴趣,是因为我们挫败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