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理学根基业已动摇,
我们使用表达过去世界的语言,
来掌握今日世界的意义。
过去的生活
看似更为接近我们的本性,
但其原因只是:
过去的生活
更为接近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罢了。
——————引言
羞愧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独特的根深蒂固的感觉,当自我意识到羞愧的时候,也就是人类急迫的想完善自我的时候,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羞愧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怀有适度的羞愧感是正常的、健康的。但是,如果羞愧感成为了主导心灵的主要因素,阻碍着自我做出合乎本心的抉择,那羞愧感就成为了一种灵魂的病,它严重的制约着个体自恋水平的发育,会不着痕迹的消减个体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我们不能轻看了这样的轻视,它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微小的情绪,更不是一种所谓世俗意义上的谦逊,它对生命的损害,是非常巨大且很难挽回的。这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否定,时常让心灵陷入难以摆脱的困顿之中,成为无法补偿的心灵破洞,忧郁、孤僻、自卑、边缘化!可是羞愧感究竟源自哪里呢?
[羞愧的根源——遗弃]
l放弃抚育孩子。
l以不妥当的情绪示范,教导孩子表达情绪。
l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不给于回馈。
l不满足孩子发展中的依赖需求。
l对孩子施与身体、情绪、精神以及性方面的虐待。
l利用孩子满足父母自身的依赖需求。
l利用孩子维持或挽救婚姻。
l父母企图对外界隐瞒或否认他们见不得人的秘密,以至于孩子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而奋力保密。
l不陪伴、关心及指引孩子。
l父母的品行不端,使孩子蒙羞。
[对羞愧的补偿—假我]
l假我可以保护自己不去面对自我的痛苦及内心的寂寞,但付出的却是失去自我的代价,成为外表长大内心不成熟的大“小孩”。
l对父母的理想化及对父母批判的内化。
l上瘾性行为 :幻想、酗酒、吸毒、赌博、过度工作、暴饮暴食、疯狂购物、强迫性思考、看电视等。
人们因为需要一个结构化的环境而创造社会,可是社会却形成
了合法的共识,反过来创造人群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在长久形成的家庭、婚姻和育儿之道中,隐藏着很多有毒的教条,这些毒性教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长久束缚其中难以摆脱。
[何为毒性教条?]
l对需要照顾的孩子而言,成人就是他们的主人。
l成人像上帝,可以决定是非对错。
l孩子要为成人的愤怒负责。
l父母犯错可以免受责难。
l孩子在生活中的自主独立,对权威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威胁。
l孩子太好强的个性要及早“化解”才好。
l管理孩子要早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就开始,以免孩子发现而
抗拒父母的行为。
l不可对规则质疑。
[毒性教条所传递的信息 ]
l有责任感就会有爱。
l憎恨可因压抑和禁止而消除。
l任何15岁以上的人,不经训练就能胜任父母的工作。
l父母不能忍受被触犯。
l儿童不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只是小孩。
l服从能使孩子坚强。
l人的身体是肮脏的。
l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l对孩子严厉和冷漠,能让他对现实生活有较好的准备。
l与其坦白说出心中的不满,不如假装欣赏感激。
[孩子的信念(毒性教条的危害)]
l以自我为中心。
l孩子的自我保护—对父母的神话。但代价是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培育羞愧感的困境。孩子面对父母亲的缺陷,会产生无法忍受的焦虑,唯有顺服才能免于恐惧。
l幻想中的亲密关系。
l所谓的“青春期”逆反与家族命运的重演。
l疏离或依赖
我们貌似成人,长着成人的样子,做着成人的事情。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内心其实一直有一个小孩,它带着童年曾经的伤害在悲伤地哭泣。我们太忙了,我们的身上负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那个小孩,任由它在童年的废墟上独自哀伤。这些没有处理过的情绪深藏在我们生命的枝叶间,常常在不经意间刺痛我们。生活在黑暗角落里的小孩也需要关心和安抚,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让自己长大,长成有力量的人!长大意味着克服幻想,接受孤独,意味着明确的判断和选择、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意味着要勇于捍卫自我内在的自由,保持心灵的敏感性和对大自然法则的遵从,还意味着对善良和正义的敢于坚持!
亨利·大卫·梭罗 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绝望的生活中沉默不语,那么大多数人永远无法知道,到底他们的问题从何而来。”
在通往未知的路上,我们彼此陪伴,用生命影响生命,最终让每个生命都获得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