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假存真?AI助你提升批判性思维

在当下数字化浪潮的强力席卷下,人工智能(AI)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全面且深入地融入教育领域,为孩子的学习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不少孩子做作业时已经离不开AI,时不时和AI对对话,获取解题思路甚至答案,再也不用想到头秃了。

但是,AI 的答案是否可靠?如何判断其真实性?

尽管AI 拥有强大的计算和学习能力,但它的认知仍然受限于所使用的算法、数据和训练模型。AI 的学习是基于大量的训练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源,包含了各种语言、观点和文化背景。虽然这些数据有助于 AI 生成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回答,但也存在数据偏差和错误的可能性。

因为这些信息往往并未经过深思熟虑或精确验证,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利益诉求和潜在的虚假成分。

彭博社也曾因AI 错误总结特朗普关税政策而撤回报道。这些案例共同指向 AI 技术的核心缺陷:其训练数据往往隐含历史偏见,算法逻辑难以应对人类社会的复杂语境。

相信我们在使用AI的过程,也发现此类问题,俗成“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因此,在面对AI 的回答时,要学会质疑和验证其真实性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且自觉的思维方式,要求对信息进行反思、分析和判断。它促使我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不轻信、不随便接受,而是通过合理的推理、严谨的分析和多角度的对比来寻找真相。

信息洪流中,我们不仅要快速获取信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判断。

如何支持孩子提升批判性思维,让AI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好伙伴而不把孩子带偏呢?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刘典,撰写的这本《孩子如何用好AI》聚焦人工智能(AI)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丰富案例、实用技巧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提升创造力,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支持孩子提升批判性思维呢?书中提到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

第一,通过查看AI 回答中引用的信息来源来验证其可靠性。

AI 在给出答案时,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数据源进行整合和分析的,可以通过查看AI 回答中引用的信息来源来验证其可靠性。

例如,如果AI 提供的信息来自知名的学术研究或权威机构,那么其回答的可信度就相对较高;相反,如果 AI 的回答没有明确的引用来源,或者引用了非专业性的内容,那么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进一步查证其真实性。

第二,多角度的对比与分析,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例如,询问AI 有关某个社会现象的问题时,它可能会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比如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这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对比 AI 给出的不同角度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古人云,"兼听则明",通过对不同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孩子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避免单一视角的片面思考,从而培养其更全面、客观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通过实践帮助孩子提升辨别能力。

除了在理论上理解如何训练AI 的信息鉴别能力,还可以通过实践帮助孩子提升辨别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可以鼓励孩子利用 AI 查询和探索知识,同时要求他们进行思维反思和验证。

例如,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孩子可以利用AI 来获取相关文献、数据和研究成果,但不应仅依赖 AI 提供的初步信息。他们需要学会评估信息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是否与其他学术资源相符,是否符合当前的科学共识。

第四,通过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讨论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讨论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时,组织孩子进行辩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而培养他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的能力。

第五,引导孩子利用AI 进行反思。

AI 不仅能为孩子提供信息,还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知识中的盲点。

孩子向AI 提出问题后, AI 的回答与预期有所出入,那么孩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反思,审视自己原本的理解是否存在问题。通过与 AI 的互动,孩子可以锻炼在面对不同信息时进行自我评估和修正的能力。

接下来,我准备和孩子一起,来辨析AI 解读的新闻。

例如,挑选一条近期关注的新闻,比如科技领域的新发明、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文化动态,然后让AI 来解读这条新闻。

比如,当AI 解读"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宣布研发新电池技术"的新闻时,可能会分析技术原理、行业影响和市场反应。

这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细阅读AI 的解读,想想它的分析是不是足够全面,有没有隐藏的偏见或错误。

可以引导孩子像小侦探一样,去查阅其他来源的资料:

比如,这家企业过去有没有过技术争议?

另外,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可以引导孩子站在这家能源汽车企业以外的其他视角,看看不同社会视角是如何看待这项新电池技术。

例如行业内的专家怎么评价这项新电池技术?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哪些使用体验?

把这些信息和AI 的解读对比一下,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或者 AI 漏掉了哪些重要的角度。

小贴士:

1.想让辨析过程更有效,选新闻时,尽量挑那些呈现不同观点的事件。

比如既有企业宣传又有消费者反馈的科技产品发布,或者既有官方通报又有民间讨论的社会热点,这类新闻更容易让AI 的解读"露出"潜在偏向。

2.向 AI 提问时,不妨说得更具体些,

比如"请结合环保组织的评价和行业标准,分析这条新能源汽车技术新闻",这样能引导 AI 从单一视角扩展到多维度解读。

3.验证时,把AI 的分析和权威媒体报道、政府公开数据,甚至相关纪录片对比,就像拼拼图一样,只有收集不同角度的信息碎片,才能拼出事件的完整画面。

4.如果发现AI 的解读里总说"所有人都认为""绝对正确",或者只提到某一方的观点,别着急相信,这可能是数据来源不够全面或者算法推荐倾向在"作怪"。带着怀疑的眼光去查证,比如找找反对者的声音、历史类似事件的处理结果,你会发现自己就像信息世界里的小侦探,在对比和分析中逐步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未来20年,75%的职业将发生本质变化,批判性思维成为应对职业迭代的"元技能"。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重新定义问题的能力,这种高阶认知将成为区分普通劳动者与未来领袖的关键指标。

除了以上内容,本书精选目前市面上主流、适龄、可操作的AI工具,如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豆包、Kimi等,覆盖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以及编程、绘画、逻辑训练等多个学习维度,不仅告诉孩子“有哪些工具”,更详解“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来干什么”。

如果你也想了解如何让AI成为孩子真正的学习伙伴,不妨打开此书一探究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