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麦青:
《素问》中“心神主明”,指脑;《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脉微细是循环血流量减少,但欲寐是脑缺氧。据杨振平报告:心指心脏类血功能;心气虚是左心室不同程度减弱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其量化指标为心肌收缩性。
太阳病伤寒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去甲肾腺素引起体表微循环收缩,出现竖毛肌反应;又抑制乙酰胆碱分泌,并使汗腺分泌管闭塞,故“不出汗而恶寒”。
太阳病中风是毒素量小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少,乙酰胆碱分泌未受抑制,皮肤粘膜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强,故 “汗出,恶风”。
太阳病中暍即是中暑,在酷暑炎热环境中过量汗分泌,导致失水、失盐、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或未中暑痉挛即“太阳病,发汗太多,致痉。”或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即“太阳中暍者,……其脉弦细,……手足逆冷。”
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温病以秋燥名篇,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中少数病人有高热持续、口燥咽干,伤津液,有燥屎的阳明腑实证,故燥与内毒素血症相关。
六十年代以来,笔者等在临床实验基础上曾提出了“关于《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假说”,对六经病证实质进行推测,认为传经是症候群演变过程;太阳病是发病初期;少阳病为致病因子毒力较微,发热亦微,往来寒热;阳明经证为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道菌群大量繁殖毒素入血引起之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少阴病是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厥阴病是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富杭育氏用2.5-10g/Kg桂枝汤口饲大鼠,可令用15%鲜酵母悬液皮下注射引起的发热体温降低,安痛定引起的体温降低加速恢复正常;又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蠕动功能亢进,兴奋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蠕动减慢,均呈双向调节作用。说明无毒或弱毒引起的发热反应或轻度消化道功能紊乱,均属桂枝汤证范围。从而逆测太阳病相当于发热初期;太阴病经证相当于轻度消化功能紊乱。刘志浩氏等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头桃核承气汤显效诊为“蓄血”者,作出凝血试验检测DIC并作尿素氮及尿量测定,均见有DIC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日本•有地滋氏报道:桃核承气汤对“少腹急结、淤血”者有降低血粘度之效果和改善微循环障碍之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重型,危重型少尿期尿量减少,血压上升合并肺水肿、高血容量综合症者用大馅胸汤凑效。管喜文氏报导:大馅胸汤对大小白鼠有促进利尿和促进尿中Na、K的排泄作用,且有改善中毒性肾衰的作用,从而逆测上证为“结胸”。太阳病不解,转属阳明,大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高热持续期。实验用0.9%NaCl溶液给动物做脑室灌流,可使体温上升2℃,若向灌流中添加CaCl2,则可一直上述发热反应。白虎汤中重用石膏,可能降低Na/Ca2+比值,细胞内消耗能量最多的是钠泵(Na+K+-ATP酶),有报导知母皂甙元能抑制钠泵活性。田在善氏报导:大承气汤对阳明热结时能是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反应减轻,白细胞升高幅度减少,具有减少肠内细菌内毒素产生和增加机体防卫内毒素的能力。周锡顺氏观察小柴胡汤可改善小白鼠的免疫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推测少阳病是毒轻热微阶段或类型。龚传美氏报导:四逆散对麻醉猫有显著的升压作用;它对心脏泵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时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延长的最大速度计增加后负荷实现的。吴传康氏报导:四逆汤对实验小白鼠可显著降低缺血心肌氧自由基浓度,丙二醛含量和提高心悸SOD 活性,并增加心肌的血液灌流,在保护缺血心肌方面有积极作用。梅国强氏等在进行“六经”病证的实验研究中用水浸猫制作太阴阳虚证和少阴阳虚证动物模型,根据《伤寒论》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治当回阳救逆宜“四逆汤”的论述,两证治疗组均予桂附理中汤后军治愈;非治疗组均死亡,且有太阴传向少阴。桂附理中汤具降低血液高粘滞的作用,但对正常和低粘滞则无降低作用。又多次放血、冷冻(-12℃~-17℃)方法制作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家兔模型成功。从而推测厥阴病发病机理与血虚、寒凝及微循环障碍有关,若复加感染因素当更可引起厥阴病之发生,以上仅就方证反馈实验,已可知其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