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会经常对我们做除学习以外的思想工作,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便是“朴素”,他说学生就应该是朴素的。而我,自然也是将其奉为生活学习的法则,不去追求所谓的时髦,为数不多的买衣服,也都是越常规,越朴素的越好,总觉得时髦了就不是好学生了。
“朴素”的生活让我踏踏实实地过完了初高中,也让我收获了一次次“优异的成绩”,也包括高考在内吧。兴奋感和自豪感还未完全褪去,便进入了大学的校园,当然,“自我感觉良好”也一同被带了进去,进入之后,我也还会时不时地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
直到后来和室友聊天,我才知道,我自以为很努力很努力换来的自以为豪的成绩,却是她们一边玩儿一边学,甚至以玩为主,最后轻松发挥的结果。我安慰自己说,我初中就住校,酷暑寒冬都经历过,我比她们能吃苦,只要我继续认真,就肯定不会太差。
而事实是,当无意间谈起校外的培训,或者让我觉得很不错的工作的时候,J简单的几句话分析就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傻”;同样的一本书一份知识点,同样的自学,我就是非常吃力,吃力过后便是厌恶,放弃;一起逛街,宁可少花些钱买差一点的东西,也不太愿意多花一点买更实用品质更好的,即使只相差几块钱,我也会下意识地选择前者……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视野的狭窄,思维的贫瘠,以及原生环境对自己造成的束缚。
02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知乎热文,问题是“如果比尔盖茨失去所有钱,他子女是不是就只有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奋斗了?”
答案是否定的,有人解释道,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
1.不同的职场视角
我有个朋友,是个董事,我有幸在他家呆了一个月。刚到他家,在沙发上聊天。聊到我的工作时,他说:“你还年轻,趁着年轻……”
就此打住,一般我们的长辈会说:努力工作;考个证书;处女朋友;多玩一玩。
我万没想到他的走向是:“趁着年轻,把爱好发展成专长,拿一个专业评级。”
当时我一脸问号,我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论调。他接着说:
“每个人前五年的发展是差不多的,工作经验的累积达到了,就升到组长了。但是到你三十岁的时候,你这个人是否有趣,你的个人魅力,会成为你再次进步的资本。那个时候,你的专长会成为你和别人技能交换的资本,也是重要的社交手段。所以,你现在要为你的三十岁铺路了。画画也好,钢琴也好,游泳也好,要做出选择,然后精进了。”
实话实说,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
2.不同的知识传授渠道
当时聊到银行、金融,我就问了一个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余额宝的每日收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吗?
当时他只说了四句话:“货币基金是靠买卖债券收益的,账面上记录的是债券到期的收益,在债券价格高于到期价格时,想提高收益的时候卖出浮盈债券就可以了。”我立刻就懂了。之后还引申出了货币基金的风险来源,历史上货币基金出现过亏损的时间、国家、公司名,以及国内唯一一次货币基金危机和当时的收益。
他的四句话,顶的上我几个月的阅读,老师的几个小时授课。
3.不同的成长环境
他的孩子在上二年级,各种课外班一对一,学的都是什么机器人技术。和我们的语数英物化很笨的不一样,这个就不提了。
4.不同的人脉网络
和他孩子手拉手一块玩的女孩,可爱、机灵、迷人,并且她爸是高管。
作者最后总结说:
比尔盖茨的孩子如果有他父亲的财产,他们会像普通人一样活着。但是一旦破坏了他们的温柔乡,逼着他们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人,很可能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03
比尔盖茨终归只有一个,但我们却是可以为摆脱“普通家庭”或者“贫穷思维”有所准备,有所行动。
比如拓宽视野。
把刷动态的时间用来刷新闻,把看韩剧的时间用来学韩语,或者看美剧学英语也是不错的选择;把刷微博的时间用来刷facebook,去看看世界上的名人榜样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把宅吃的时间用来外出看世界,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受异地风情…...
比如学会投资。
如果对养生非常感兴趣,那么除了看相关文章和资讯之外,还可以去找老师,报专业班级,将爱好转变为资本;如果对语言学习感兴趣,那么除了参与练习打卡之外,还可以报班精学,报班之后,花的时间会比自己瞎摸索的少得多,自己得到的益处多得也不止一点点......
总之,那些事业有成,举止优雅的,让别人感到舒服的人,必然是懂礼懂付出的人,是知道要不断学习的人,是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够以身作则的人。
end
我是萌果,95后姑娘。手绘手账精进者,英语电台主播,瑜伽学习者。愿画走心的画,写走心的字,记录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故事,活成喜欢的模样!
喜欢记得关注或点亮“❤”让我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