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我吃饭的人很多,但为我做饭的人却很少 前段时间朋友圈刷屏的韩剧《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一经播出,就在豆瓣上拿下了8.9的高分。
35岁的小姐姐因为“吃饭这件小事”而撩到了自己闺蜜的亲弟弟。
整部片子又腻又甜,姐姐粉们纷纷大呼:原来泡小奶狗这么容易的啊?几顿饭就能脱单啊。
其实,影片里所演绎的“吃饭梗”真正要诠释的,不是请吃饭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借着“吃饭”映射出“餐桌社交”的本质。
我曾问过身边的很多人:如果请你最好的朋友吃饭,你会选择哪家餐厅?得到的答案大多数都是两个字:“我家!”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也经常请人吃饭或者被人请吃饭,基本都是在外面的酒店或者餐厅。
自己每天忙得天昏地暗都是外卖解决,能闻到家里的饭菜香已经是奢侈。
我早年认识一个姐姐,彼此性情相投,一直到现在都有联系,所幸彼此同城,住的也很近。
到了周末,她经常提前约我去家里吃饭,有时候甚至是饭菜快做好了,想起来就call我,碰运气,如果我刚好空,就过去蹭饭了。
每次到了她家,就看见她在厨房里忙碌,我会过去搭把手,彼此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我们一起洗菜、摘菜、切菜、闻着烹饪中的饭菜香,我真的很贪恋这份真实的人间烟火味,让我能从工作的忙碌和压力里被释放。
有一次,她跟我随口提了一句:这个汤,我下午3点就开始煲了,到现在3个小时,味道倍儿棒,待会儿你多喝点,很营养的。
我听着她顺嘴说出来的这句话,差点泪奔。 因为愿意为我花钱吃饭的人很多,但愿意为我费心做饭的人却很少。
小姐姐给我的这份款待,是外面再高端的酒店和餐厅都无法媲美的。
讲真,家宴,才是最高级别的款待。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和蔡康永辩论时,把添麻烦看作高级的社交货币。
作为普通人,我们社会上赤条条生下来的,没有任何权利,没有任何资源,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发行社交货币。
罗振宇举一个亲身事例。 有一次录完节目,午夜两点了,他突然收到一条微信,马东发的,内容是:今天的录制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建议?请告诉我。
作为老江湖,罗胖脑子里瞬间有了4个念头:一、 马东这家伙真是自找麻烦;二、 会来事儿;三、一定是群发的;四、能做到这么细致,兄弟佩服。
表面看起来自找麻烦,不知不觉间就建立了人设。这就叫发行社交货币。
在所有的宴请里,家宴就是发行社交货币的最高段位。主人和客人都清楚,去外面吃饭更省事儿,在家里做更麻烦,但就是这点儿麻烦,才是精髓所在。
我们喜欢去朋友家里吃饭,因为这就像是参加一场令人心底暖流涌动的仪式一样。
她会早早去买菜,一粥一菜的细细烹饪,客厅里摆上最新鲜的水果零食,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她对我的爱和宠溺。
而主人们热衷于家宴,也正是看重家宴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表达自己,让客人来了解自己,从而重新或者更深的确立彼此在社交中的关系。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打造自己的核心朋友圈,想要开发高段位的社交玩法,那就为你尊贵的客人做一场家宴吧,用真实的内心面对受邀的客人,尽自己最大的诚意给客人最好的就餐体验。
这辈子,一定要珍惜,那个请你赴一场家宴之约的人。
城市很大,未必能找到一个真诚想请你回家吃饭的人。
当有人说“明天请来我家吃饭”,意味着他已经把你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