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通文史的人都知道,南朝人刘义庆写过一本《世说新语》,是士大夫阶层品藻人物、清谈玄理的代表之作。
《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把“竹林七贤”捧到极致,认为这七位知识分子都是“贤人”,依我看,其实不然。真正就学识、才情、人品论,除了被司马昭所杀、英年而逝的嵇康(字叔夜)外,其他几位都算不上贤。在下不揣浅陋,愿效七贤故事,品评一番。
阮籍是曹魏的王亲国戚,司马昭封王,他上“劝进表”,拍司马氏马屁,只为保全头颅。后又装疯卖傻,做秀表演,以酒为道具,甚至不惜“自污”,总算保住了身家性命。只能说他是个聪明人,与当朝统治者没有深度合作而已。
向秀熟读《庄子》,是个学者型人物,他本来隐居,最后在高压下还是应征到洛阳当了官。
山涛四十岁时当上曹魏小官,后隐,司马氏得势后,趋赴之,做到吏部尚书,他擅长选材,不失为一个好官而已。
刘伶除了善饮,是个有名的酒鬼,写过自吹自擂的《酒德颂》外,实在没有别的可称道的了。
阮咸吊儿郎当,是个破客户子弟,妙解音律,当过地方官吏,除了几则风流雅事,未见有何作为。
至于王戎,只能说"小时了了,大未必能"。王戎幼年识李,职明早慧,长大后官至司徒,但生性贪鄙,是个有名的“葛朗台”,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西晋的完蛋,他和乃兄王夷甫负有相当责任。这样的人能算“贤”吗?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也不奇怪,一帮人在青壮时,趣味相投,惺惺相惜,于是组个团,建个群,远离尘嚣,聚饮笑傲,臧否人物,坐议立谈,快意胸襟,皆为情性使然。一但时过境迁,风云变幻,面对身家性命、个人前途、荣辱沉浮,还能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改本色,就很难说了。这种事例代不乏人,易代之际的清流领袖而变节为二臣的一代才子钱谦益,青年时曾写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大汉奸汪精卫就是个典型例子!
故曰: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附:《世说新语•任诞篇》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