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姐搞得刘姥姥家财全没,到底发生了什么?她最终结局如何,嫁给板儿吗?
出生不详,命运多舛
巧姐生在农历七月初七,对古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日子。七夕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喜鹊都去帮牛郎织女搭鹊桥了,人间便阴气重了,这天出生的婴孩命运多舛,所以凤姐说她"养的日子不好"。
巧姐在书中的主要活动乎就是生病。一会儿是出水痘,一会儿是着凉发热,一会儿又是惊风。好不容易大了,又经丧母之痛。父亲出门在外,亲舅舅王仁居然和贾环、贾芸等串通一气,差点把她卖给蕃邦做"使唤的女人"。最后虽然躲过了这一劫,毕竟在"荒村野店"过其一生,命运可谓多舛。
有意思的是,巧姐儿的一切,却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扯上了关系,可谓巧矣。
交换东西,私定终身
巧姐由奶子抱着在大观园游玩的时候,看到了刘姥姥的孙子板儿。这个小男孩手里有一个从探春房里拿来的佛手,巧姐本来是抱着大柚子玩的,见了板儿的佛手,巧姐儿便要。于是众人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给她,那板儿因玩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见这个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与板儿换佛手的情节, 这一交换就是将来巧姐身份变化的伏笔。
有不少《红楼梦》研究者认为,按照曹雪芹的原意,巧姐后来可能是嫁给板儿的。他们认为,交换在古代有私定终身的意思,交换的东西则是定情信物。还有柚子谐音“有子”,说明巧姐以后多子多福,佛手谐音“福寿”,说明巧姐嫁给板儿后生活美满,度过天生命运多舛的劫难,这样的结局总比她母亲王熙凤好太多了。
但续写后四十回的高鹗可能觉得让巧姐嫁给板儿太屈,所以挑了刘姥姥庄上一家"极富的人家",家中"家财巨万,良田千顷,只有一子,生得文雅清秀,年纪十四岁。巧姐最后"给周家为媳"。当然,大媒仍是帮她度过难的恩人刘姥姥。
被卖王府,姥姥相助
巧姐命运最关键,也最为难的时刻,是贾环、贾芸和王仁联手作案,想把她卖给蕃王府里。那时凤姐已死,贾琏不在,关键时候,刘姥姥出现了。在她卖掉自己的全部家产,巧姐才躲过了致命的一劫。
为了强调刘姥姥与巧姐命运中的巧合,作者不仅写刘姥姥是偶然造访,还写王夫人差点将她拒之门外。还是平儿抬出"她是姐儿的干妈"这一身份,才让她进了贾府。而刘姥姥成为巧姐的干妈,也纯粹出于巧合。
天赐良缘,可谓巧矣
听到贾母过世的消息,刘姥姥进城来探望,其时正逢凤姐病得不轻,平儿想"凤姐病里必是懒怠见人",差一点要打发她走人,恰好凤姐自己听见了,请进来说话。想到自己一死,女儿无依无靠,最后不知道会落到哪里,王熙凤随口对刘姥姥说:"你带了他去罢。"
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他玩,拿什么给他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说着,自己还笑。
因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只是不像这里有金的,有玉的。姑奶奶自然瞧不起这样人家。我们庄家人瞧着这样财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
此时凤姐慨然应允:"你说去,我愿意就给。"
这些看似信口说出的话,全是日后巧姐命运的谶语。最后,凤姐不仅把自己生的希望交给了刘姥姥,让她去替自己求神祷告,也把"千灾百病的"的巧姐一并托付给了这个乡下老妪。她这才成了平儿嘴里说的"姐儿的干妈"。
巧姐与刘姥姥的关系,表面上看来全是天缘凑合。实际上却是因果的必然。
判词印证,恩人姥姥
正如巧姐判词所写: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
巧得遇恩人。"
权势衰败,家业凋零,这时候即使至亲(如亲舅舅王仁)也同虎狼无异,根本不顾血缘亲情。但因为王熙凤偶然接济了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巧姐最终却得刘姥姥相助,逃出生天。
王熙凤一生做了很多损阴德的事。尽管她自称"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心",最后又早早地"历幻返金陵"。她生前种过的不多的善因总算给女儿巧姐带来了好运。
作者让故事终结于巧姐嫁人周家这个庄户人家想来颇有深意:在经过家道的跌宕起伏后,巧姐这样的归宿比起黛玉的香消玉殒,宝钗和湘云的年轻守寡,探春的远嫁外藩,迎春的遇人不淑,惜春的遁人空门,似乎更有一种逃出樊笼、回归自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