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问题,得到的答案却不同。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
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问:“为什么子路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来问问。”
孔子道:“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子路的胆量却有两个人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这就是孔子用实际行动来解释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学校的老师也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孩子们将会很幸福。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要根据不同的孩子,制订教育计划,不能照本宣科。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既有在儿子身上刺下”精忠报国“的岳飞之母,又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之母。
教育不是一刀切,这可能会扼杀社会中最有远见和创造力的个体精神。
教育不仅要有”大棒“,能感受到切肤之痛;更要有”蜜糖“,能够甘之如饴。二者要相结合,并把握好权重。
距今2500年前,孔子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