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杨绛先生所著的《我们仨》,也是我下决心开始写作的成因之一,但真正开始动笔,还是偶然遇到弘丹老师,并加入21天写作训练营,让我有更多时间思考和想象。当我开始回味这21天,发现之前一直困扰我的3个问题都已有了答案。
1,关于时间不够用。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史蒂芬·金最开始写小说时,也是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写小说。作品受欢迎之后,他也才辞去工作,当专职作家。时间不足,更考验我们对时间的利用能力,以及如何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和写作。
在我身上的体现就是:
加入写作班之前,我需要整块时间、不受打扰的安静环境才可以写出整篇文章(千字以上),而且写作的附加条件很多,比如我需要一张整洁的书桌、睡饱了觉之后、抑或是刚看完一本触动到我的书,所以可想而知我的产出是极低的;
加入写作班之后,因为目的明确,就是想改掉我想写又没有动力的坏习惯,我开始关注在简书上投稿的各个环节,包括打卡、文章字数、被收入的专栏等等,我认识了很多很厉害的小伙伴,比如毕业不久的上进女青年芳芳,和我一样喜欢三毛的毛荷西,喜欢花和茶的温婉姐姐三生莲花等等,看着他们的好文,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写作的出发点,我开始养成何时何地都可以写作的好习惯,我发现在时间特别紧张时写作潜能反而更容易被激发;
现在,我可能会随时随地打开简书或语记,记录下当下的想法,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停下来的大段文字,作为写作的素材,如果有更多的衍生就润色完善它,如果没有,就放着继续“堆肥”。
时间永远都不够,如果你觉得写作特别重要,那就把时间留出来给写作。
2,关于喜欢写什么。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家里有我最爱的爸爸妈妈、爱人和宝宝,写作的这段时间,我曾仔细回想过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或者句子,往往都是跟家庭生活相关的。那何必非得去写“大”、“专业”、“看起来讨喜”的文章呢?从细节出发,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把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说不定几年几十年之后再回头看,我和家人会被细腻的讲述带回到往日的各种美好中,想想都觉得很开心。
这让我再次想起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也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而是从容地、不动声色的讲述家里的琐事,这些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或许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日常片段,书中杨绛说他们三人戏称之为生活中的“小石子”,在我看来却是珍珠,杨绛把它们一颗一颗串起来,变成了一条项链。
我喜欢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快要溢出来的亲情。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珍珠常有,而项链不多得。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由它们散落,却不会将它们串起来。所以,我要从亲情的角度串起这温暖有力的项链。
3,关于何时开始写。
76岁才开始画画,并在80岁红遍全美的摩西奶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绘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充实。
换言之,写作并不重要,我们参与的写作课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让生活过得索然无味。
何时开始写的背后,其实是我们觉得“肚子里没货”,输出的文字没营养、不能打动人等等不自信的表现,迟迟不落笔的后果就是你很有可能错失写作这件乐事。
要知道,写作难就难在,它是集认知学、心理学、文学、营销为一体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当我提笔的那一刻,我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想要持续不断地写出精彩的好文,就必须逼着自己不断的输入(阅读、观察),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之后,才有可能输出更多。我希望与人沟通并得到认同;我也享受真实的呈现自我,和自己和朋友进行对话。
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完成,我也享受跨界学习的乐趣。
写在最后
21天写作训练营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写作之路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要挑战千字文,不管是非虚构还是虚构的写作方法。
写作对我来说,是兴趣使然,我将用我擅长的方式,通过常想常新、常新畅想,不断积累素材,用我的笔去描绘我所热爱的家庭和生活日常,记录这些点滴美好,正如在我上一篇文中写到的“写作不过是饶有趣味地如话家常”。
生活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总有一些细节会是你写下去的最佳动力,请对平淡的生活充满敬畏之心。你要相信,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现在开始写,就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