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感觉·说话的更新换代》读书笔记
前言
- 推荐关键字:人本主义 倾听 感觉 简德林 罗杰斯
- 一句话介绍:这是讲述了一个聚焦技术的书,书中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到作者自身成长的经验,再到简德林的<体会><感觉>出发,细致讲解了聚焦的理论框架,书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聚焦技术的具体步骤和示例。
感觉是如何存在的
这个世界有多少种咖啡?又有多少种心理治疗的流派?书的第一章,作者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从“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三个“党派”以及无党派对心理治疗进行了总体的澄清和概括。“严严实实地防御起来的、冷静的、逻辑性的人是正常的。”“和她搞得不顺时因为一碰到她就不能活在真正的自己中了”、惩罚和奖励时塑造人的基本工具。上述的概括基本看作是作者对三大党派的看法。
作者在第2章和第3章细致阐述了他对感觉、体会的认识,并讲它们的概念与情绪、身体建立起链接,论证了体验是一种存在的形式。
例如来访者感觉到“不安”,以此为主诉来访问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会认为重要的是来访者洞察这个不安背后潜意识的动机;而来访者中心疗法会认为这个不安是由自我构造的样子不饿能活出自己而引起的;认知行为疗法则会认为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导致了不安的产生。
像这样,“感觉”的过程是被<身体>感觉到的。反过来说,如果在身体上什么也感觉不到,这就不能说是“在感觉”。如果嘴巴在说“不安,不安”,身体上什么也感觉不到,反而有舒爽的感觉,这不能说是“在感觉不安”。
体会的一个特征是,体会是被<身体>感受到的东西。
人在概念性地决定“我伤心”的时候,就会通过“伤心”这个概念的过滤器来体验世界。这样,不论看什么,伤心的感受都会生起。这在专业用语上被叫做“冻结的整体”。
人多会探索自己感觉到的东西的原因,但是感觉到的东西自身不是由过去的原因形成的,而是表示未来活法的“心的信息”。来诉说不满的来访者们不是为了原因,而是为了寻求在人际关系中如何活下去、寻求朝向未来的信息而咨询的。像这样,“寻求过去的原因”的想法离开了实际的“感觉”,也成了心理咨询的障碍。
七阶段EXP量表的概要(久保田等,1991)
阶段 | 评定基准 |
---|---|
1 | 说与说者无关的外在事情. |
2 | 说的内容与说着有关联,但没有表明说着的心情。理性或行为上的自我描述。 |
3 | 说者对于外在事情的心情得到了表达,但是没有进一步表述自己。 |
4 | 对发生的事情的体验和心情是谈话的中心,关注自己的体验,一会靠近体验,一会深入体验。 |
5 | 关于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和假设。探索性、思考性的犹豫斟酌的说话方式。 |
6 | 觉察到自己的新的心情和体验,说自己新的体验和心情变化。 |
7 | 说者关于心情和体验的觉察扩展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
在第1章中我们解说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开发的在心理治疗中非常有特征的“倾听法”。这在后来被叫做“倾听”、积极的倾听、体验性倾听、反射性倾听等一些名称。一般来说,倾听也被叫做“心理咨询”。在这个意义上罗杰斯在有些场合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鼻祖”。
这其实是自己的一个很大的困惑,热线到底和心理咨询的界限在哪里呢?如果从罗杰斯的技巧层面而言,两者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热线的公开宣传里明确说到热线不是心理咨询,所以倾听中到底做什么,让我感觉始终很糊涂。虽然知道在时间和议题方面,热线其实不允许走的太深,为了避免来电者的过渡暴露,我们更多的只能追随来电者,更多让ta自然的看见自身,在热线中我们提供的就是被看见,而不去评判。
治疗师在倾听时发生了什么
作者在第4章,梳理了倾听中发生的事情,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听就是倾听,而对心理治疗师尤其是人本注意的治疗师而言,如何倾听,听什么,怎么听往往决定了治疗的效果。这部分作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无效倾听,提供简德林“简易聚焦法”的具体步骤,帮助治疗师感悟治疗中的变化。
通常的专业面询:事实(输入)--> 判定/建议(输出)
倾听:事实(输入)--> 体验过程 -->新事实1(输出) -->体验过程 -->新事实2(输出) --> 体验过程 --> 新事实3(输出)……
很多心理咨询临床的初学者还是默认地以三个前提在听来访者的话。其一是以“收集信息”的意味在听,然后治疗师把收集的信息塞到什么理论框架中去思考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这个时候眼前的来访者成了理论的一个例子,治疗师关注的是理论,没有把来访者看作一个人。而且有时候为了要适应理论框架边勉强地硬要问出些什么,不合理论框架的部分相反会被听漏。第二个默认的前提是预设在来访者的话里隐藏着什么,为了暴露这里隐藏着的什么,要“问出来”或者“想要问出来”。许多初学者会假定这里隐藏着的是某些感情。第三个前提是“听”是为了通过说话来“减压”,使感情“宣泄出来”。在第二个和第三个默认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强烈的感情表达,初学者就会认为“没有很好地在听”。而在来访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强行的期望。
倾听的“听”远离这些前提。听者不询问事实关系,而且也不去导出强烈的感情。相反让说者感觉到是在“顺着说者故事的流向”。这不是在“迎合”说者,而是在维持听者主体性的同时,不妨碍说者故事的流向,“促进着”说者的故事。说者说话的内容在下一个瞬间朝向哪个方向连说者自己也不知道。说者和听者感觉是想顺着不知道会到哪里去的潮流。听者的角色不是朝着某个方向去推进。用一个比喻来说,风吹着帆,两个人留意让乘坐的小船继续前行。也就是说,“体验”作为过程持续展开,留意要“不失去过程性”。
反射
为了推进说者的体验,让故事“自行推进性”地展开,听者要如何来“洗耳恭听”,如何来应答呢?听者要始终对来访者的体验过程的状态(EXP水平)而不是对说话的内容洗耳恭听。
时间
在人的主观世界里,时间并不是像在一条直线(“线性”)上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顺序排列的。人的主观世界总是为了存在于现在·未来、活在现在·未来而回顾过去。是在探讨“今天晚上,要吃什么呢?”的现在·未来的活法中回顾“昨天吃了什么了?”的过去。
同样,人的活法总是从现在展望将来,这并不由过去的“原因”所决定。相反,过去的原因是现在新创造出来的故事。但是人不能什么都强求是好故事、好体验。人必须表达在<身体>上感觉到的体验,即便例如身体感觉奥的东西关联到过去的创伤,这个创伤体验也朝向新的生活。在与心理治疗师的安全关系中所谓再生的创伤是创伤新的推进的样态。所以,在心理治疗中遭遇的过去不是单纯的“再体验”,而是通过再体验过去活向前的新样态。
认同
“我是谁”总是与未来的对话。描绘将来想成为棒球选手、每天苦练棒球的人是“有清晰的作为棒球选手的认同”的。反过来,看不到将来如何活下去的人也看不到自己是什么人,而且会体验到“认同的弥散”、“认同的危机”。认同不是由过去的要因形成,认同是人向着未来的活法。
本章从简德林哲学的视角更新了倾听,从理论上解说了倾听的两个基本的互动方法。其中一个是反射,镜映、返照说者的体验,促进说者反观自身的人生状况。还有一个是通过传达听者的追体验,促进更加丰富地理解两个人之间相互的主观性体验。
简德林的聚焦步骤
从第5章开始,该书具体介绍了聚焦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步骤、变形和逐字稿的案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治疗师如何引导来访者聚焦身体层面的感觉,然后通过反射、追体验和来访者共同创造新的感觉和体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越来越多和自身的连接。在整理空间层面,作者提示治疗师要对感觉和体会留出观察的距离;在体会层面,通过语言把它具象化;把手表达是指来访者抛出来可以进行工作的部分;感应把手表达是指治疗师触碰到来访者的感受;叩问是指和来访者共同具象化体会,并试着将体会作为一个独立意识来理解;接纳就是这个词语的本身意思啦。在青空聚焦开始的时候,要给感觉找个“放下”的地方,这部分其实就是在整理空间;在汉字聚焦中,最后还有一个放大,我认为这部分可以作为叩问的一个变形。简而言之,聚集的具体技术我们都可以看见简德林“简易聚焦法”的框架,它们用不同的本土化表达,让聚焦变得更加贴切当地的来访者。
简德林的“简易聚焦法”
- 整理空间
- 体会
- 把手表达
- 感应把手表达
- 叩问
- 接纳
整理空间
在心理治疗尤其在聚焦中处理压倒性强度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人感觉到的体会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例如,感觉到强烈的愤怒的时候,除了愤怒感觉不到其他暗在的东西。而聚焦重视的不是愤怒的强烈感受,而是暗含的意味,如“在这个愤怒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个愤怒在传达着什么呢?”。所以,在临床面询中或者在聚焦中需要与强烈的感受“保持距离”。比如,“从这个愤怒退后一点来看”“退到不会被这个愤怒卷入的地方,在冷静的地方来审视这个愤怒”等,需要在我们和这个愤怒之间有一个空间。就像在第2章我们看到的,在心理临床上重要的是体会,为了感觉到变成强烈感受的“影子”的体会,必须与感受保持距离。
……但是,有时候“我”(小我,“思考的头脑”)过于强大,越想搁置越不能保持距离。这种时候就不去努力保持距离、创造空间,而是等待空间自然地呈现。池见把这种空间叫做“临在空间”。
体会
进了了整理空间、确定了几个心事之后,在其中选择要在面询中工作的一个,感觉一下它的体会。这里其实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在这个面询中选择哪一个心事作为聚焦主题呢?然后第二个是感觉这个心事的体会。
现在,请在整理空间中浮现出来的几个心事或身体感觉中选择一个来聚焦。即可以是自己最想看的一个,也可以是感觉到这几个中最想被看到的一个。
那好,当这个心事浮现上来的时候,<身体>上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胸部呀腹部等,<身体的正中>部位,有什么隐隐的感觉吗?心情好的时候<身体的正中>部位是舒爽的感觉,现在,当这个心事浮现在眼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把手表达
这个地方更像是,把感觉具象化,像是可以通过手感觉一样,比如“心被抓紧了”“硬块”。
感应把手表达
听者通过在应答中使用“硬块”“胸部的硬块”来让把手表达在说者内在感应,形成更精密的表达。说者这样自己试着说一下把手表达,如果看不到说者这样做的时候,听者就会促进一下。
叩问
发现表达体会的把手,意味却没有被创造出来,这种场合可以叩问以下的问题。只要询问一下开放式问题就可以了。
- 这个(把手表达)向你传达着什么呢?
- 这个(把手表达)究竟是什么呢?
- 这个状况的什么像(把手表达)呢?
- 这个(把手表达)需要什么呢?
- 把这个(把手表达)作为谜面、这个情境作为迷目,这个谜底是什么?
接纳
在例子中也有从开始是“生气”的体验到表达为“孤单”,对于说者来说会感到很意外。所以,不管最后部分觉察到的是什么,我们都要珍重地接纳。
倾听指南
绝对倾听
- 听者在把说者说话的要点按听者的理解依顺序复述。开始的使用使用说者原话比较好。
- 一旦能够症确地理解说者感觉到的东西,下面就可以进行反射性应答,即表达说者没有表达完的东西。这时候的语言必然会和说者的语言不同。
引导感觉体会的应答方法
在绝对倾听中如果说者一边说一边进入<聚焦的过程>,那就没有必要刻意引到了,如果说说者始终在传达发生的事情或者卷在感情之中,那就有必要进行引导体会的应带。
- 停一下。想要爆发,在忍耐,在生气,似乎是很复杂的感觉。在这里停一停,静下来感受一下这个复杂的感觉吧。这样做的话,有什么会浮现上来呢?
- ……在这里停一停,静下来感受一下这个复杂的感觉,在它的旁边待一会吧。
- ……这个复杂的感觉在<身体>上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关注一下胸部呀腹部,怎么样?不会是很爽的吧……
进一步
- 这个硬块的旁边待一会,来感觉一下它。如果有什么浮现出来,请告诉我。
- 这个胸口的硬块如果在想你传达什么,它会说什么呢?
- 这个胸口的硬块究竟是什么呢?
- 我复述你的话,那里会有什么浮现出来呀?请安静地感觉一下。“胸口的硬块……胸部的硬块……”
- 我们来成为这个硬块吧。就好比我们已经是那个硬块,在这里了。是怎么个在法呀?然后,那样的话,有什么浮现出来了呢?
- 稍微离开胸口的硬块一点吧。在可以安心的距离来审视那个硬块。有什么浮现出来了呢?
- 胸口的硬块是谜面,儿子是迷目,谜底是……?
援助听者利用自己对说者的心情或反应的策略
- 和儿子打交道真不容易。听下来,我是这样的感觉,怎么样呢?
- 听下来,和儿子打交道听上去你很害怕,怎么样呢?
- 现在看到你紧抱着两臂的动作,我的感觉是你封闭了感情,怎么样呀?
做这样的应答的时候,听者必须要用询问的形式来提示听者感受到的或听者的反应。如果不那样做的话,应答就带上了断定性的语调。以询问的形式提示<感觉>,目的不是“说中”说者感觉到的东西。相反,正是因为说者感觉到的东西与听者的体验稍微有些差别,说者自身才开始关注自己到底体验到了什么。
援助互动的策略
- 嗯,嗯,你这样一说,我也很为难了。为难的是我的心情,嗯嗯,好像是,感觉到你在依靠着我,是你在依赖着我的感觉,于是,这样一来,我就为难了。
在互动中明在地传达隐秘中发生的东西吧,而且也传达对于这个是如何感觉的。两者频繁地感觉到有什么发生,对此两者(暗中)都在想,对方要是没注意到就好了。
援助小团体互助的策略
作为教学法的聚焦
来访者如果能以高水平的体验过程方式说话,在倾听中就能自然地进入聚焦过程。但是对于不能自然地进入<聚焦的过程>的来访者来说,需要引导他们进入体验过程。这一临床必要性是出台“作为教学法的聚焦”的背景。
罗杰斯的倾听
罗杰斯1957年在《人格变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一文中提出了人格改变的六个条件,后来的研究者就其中三个可测定的条件进行了彻底的研究,证实这三个条件确实与心理治疗的成功有关,被成为心理治疗的“核心三条件”。核心三条件如下,顺序很重要:
- 心理治疗师自我一致,更确切地说是诚实。
- 心理治疗师以无条件肯定的眼神关注来访者,更确切地说是(作为一个人来)来认可来访者。
- 心理治疗师体验着对来访者共感性的理解。
自我一致,更确切说是诚实
无论是罗杰斯还是池见,都似乎更强调的是对来访者的真诚,然而作为自己长期接线的感受,如果接线过程中,自己不能够保证对自己的良好接纳,或者说不能保证自己内核的稳定,不能短时间内把自己摘出去,那么似乎这个过程就是难以为继的,我不太确定这个个人本的自我一致或准确的说诚实,是怎么的关系?我记得罗杰斯的案例也是反馈来访者让他感觉无聊,而池见的案例也是同样的内容。如果我对所有来访者都无聊,难道我要都去告诉他们吗?
今天我有话要说。其实,从第一次听到你的话就感觉到你好像离得很远,在身边感觉不到。说实话,我甚至感到无聊。但是如果对你这样说的话担心你会不会受到伤害,至今为止一直害怕这个。但是这样下去的话就做不成咨询,所以要诚实地告诉你。而且我现在在想,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的呢?这一点也要告诉你。
导致这个案例成功的,是第四次面询治疗师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无聊,然后的半年左右,在每周的面询中两个人诚实地闲聊感觉到的东西,面询中几乎没有尽心倾听。这里奏效的不是倾听而是”诚实“的两个人相遇。
无条件肯定的眼神,更确切地说是(作为一个人来)认可
在有机体成长的过程中,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概念”,自我概念里面包含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人倾向于将与自我概念不相符的内容屏蔽出去,这样才能保证存在价值不受威胁。能够促使自我改造发生的条件,就是”发动无条件温柔眼神的他人存在“,这个眼神的翻译,会让我感觉很形式化。
共感性理解
罗杰斯认为“共感性理解——这意味着治疗师正确地感受到来访者体验到的心情和个人的意味(personal meaning),并把这些理解传达给来访者。”
何为聚焦?把身体的<感觉>语言化的过程。
各种聚焦方法的不断发展
在面对体验着痛苦的人的时候,无论治疗师是什么取向,也不管现在是不是聚焦时间的设置,最优先的是能为眼前的人做什么,如何才能和这个人在一起。而我们往往总是要拉开某种技法的架势。
该书对青空聚焦提供了完整的步骤和示范案例,如果对这种方法有兴趣,可以直接参考进行联系。书中提到了青空聚焦、艺术聚焦、汉字聚焦、猜谜聚焦;第6章提意提出来对治疗师聚焦的过程步骤,重点是帮助治疗师“个案的前瞻发生了变化、由于与来访者的距离感的变化心情变好了”,并给出了具体的示例。
这里有一个诉说“孤单”的来访者,我可以坐在他的身旁感受孤单的深处。但是如果一开始想来访者“孤单的原因”“感受到孤单的性格构造”,我就不在这个场了。来访者立刻觉察到我的存在感不在了,于是又沉浸到孤独自闭的孤单中去了。回到实际感受到的地方而不是原因和构造,这是本书的更新换代之处。在重视感觉·说话·倾听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再来考虑心理临床吧。简单地说,本书提倡这样的更新换代。
附录二
这让我思考是否这里有一个个体的“身体”,或是每一条鱼有一个独立的身份。看起来并不像是沙丁鱼队长乔在这里,那边有一个鱼叫“比尔”,他的妻子莉莎紧跟着他。而是,看起来整个鱼群是一个身份,一个身体,有些时候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身体,或与其他身体立刻融合。
一个沙丁鱼的物质存在并没有固有的自我认识。并不是有个乔或比尔在那里。个体的沙丁鱼原本的存在是空性的。但一旦我们意识到个体的沙丁鱼是空的,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存在。鱼群、洋流、潮汐、海的深度、水温、其它鱼的方向、天空中的鸟儿、捕食者、气候、风以及许多更多的。所有的这些“在(in)鱼群的运动中”。因此我们看到的,用一行禅师的话来说,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鱼,而是一种你中有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