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不好好赚钱,老了吃西北风啊?”
“你现在还不结婚生小孩,老了谁照顾你呀?”
很焦虑,尤其是三十岁关口越发靠近感觉就越发焦虑。时间不等人,岁月不饶人。时间大概就是世上最公平又最残酷的主。
有时候会羡慕还能下去小花园散步,心态还很小孩的外公。记得外婆病重到去世的这段时间,外公一人独住老房子。昔日整洁有序的地方,剩下外公一人,变得昏暗脏乱,老鼠乱串。外公也变得腿脚不灵,口齿不清。
转变大概发生在外婆离世后,常到医院奔波照顾外婆的妈妈如释重负。与此同时,近郊的新家爸爸终于装修好,把外公接过来一起住。经过多次鼓励,外公终于肯开始到楼下小花园散步了,跟邻居大妈们聊天,渐渐地外公又重回以前机灵的感觉。
偶尔会想,外公的这种老年生活也许我并不大能复制了。毕竟每个人都不同,自身性格不同,际遇也大不同。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究竟要怎么引导走向一个好的方向呢?我又开始焦虑了。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高分纪录片,又激发我重新去思考养老问题。
《人生果实》 豆瓣评分:9.6
最开始吸引我看的原因是,我想知道两位老人能够相濡以沫的秘诀。正如制片方后期说,他们以为在拍摄过程中会发生两位老人发生矛盾而争吵画面,这是最具故事性的预设。然而整个过程都没有太多风浪,平平淡淡的。老婆婆每天早上煮早饭,然后两口子就开始家务农活,打理着他们的家园。
不过,两位老人的故事的味道就是在这些平淡的生活中慢慢渗透出来。
老公公是建筑设计师,这从进门门牌就大概可以感受到,老公公也是个有趣的人。把两夫妻的漫画都画在门牌上了。
老婆婆是个做饭巧手,会做很多不同的饭菜。当然这在日本不是太稀奇的事情。但是如果细细留意的话,老婆婆做了两人不同的早餐。老婆婆吃的是面包加果酱,还有喝茶用西式的茶杯。而做给老公公的是饭和鸡翅等传统餐点。可见老婆婆比较小资,而老公公比较传统。这在我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我家父母是采用迁就着一起吃的办法,因为实在没有太多心思去做那么多的花样。而现在的年轻人,遇到这样的情况的话,可能更会扯到三观不合上去而觉得对方应该迁就自己,总有一方要妥协,不迁就就没法过日子。
其实细想,不就是吃嘛,不能吃一样的,但也可以一起吃。两口子过日子,能坐同一饭桌上,吃是为了饱腹,但也是一个联系沟通感情的机会。若不是依赖于对方结账,就是依赖于对方做饭才有这个吃什么的话语权存在吧。老婆婆能做出一餐两式的早餐,这当中可能与她自小被灌输的思想有关,她说过从小就被教育嫁人后就要好好照顾丈夫,而她自己也觉得最大的满足感来自于丈夫对她做饭的喜欢。有时,有些传统信念,还是挺能帮助维持一段长久关系的。
老公公作为建筑师,动手能力强是不用说的,虽然说话不多,但是整个小院子都插满了他自制的木质便利贴提示着善忘的老婆婆。
这个家也是他和老婆婆退休后一手一脚搭建起来的,至今也四十年了。这个数字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正在过着的前半辈子,而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他们的下半辈子了。
前半辈子,一个是喜欢船的建筑师,一个是酒庄的独生女。三十岁那年他娶了她,从此余生就这样一起过。真的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了。
这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老公公离世了,镜头交待得很平淡,好像在尝试用平淡的眼光去看待死亡。老公公离开得很安详,没有多少痛苦挣扎,就在一个如常的劳作的午后,在午觉中离开。我想这大概是上天给一个好人最好的离开方式 。老公公一定做了很多好事。他离开前还完成了一家精神病院的设计方案的。这个被他称为一生最有意义的事。
虽然院舍在老公公离世后才落成,但是人一生只要还活着,能遇到自己喜欢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而整个影片也是在不断重复着老公公的理念:想到就开始做,不紧不慢,孜孜不倦,慢慢乐趣就出来了。
也是因为受到这个理念的感染,我重新写起了文字。虽然一想到未来,老了的时候会变成怎么样,还是会不知所措。无力与焦虑,大概是来自我们不知道,那就从我知道的开始吧。